返回第十三章 良宵(7 / 8)  江山不夜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杨樗抱着一只大石榴,半张着嘴看得目不转睛,大约觉得那个旦角儿实在生得好……

    皇帝紧绷的心忽然松弛了一下,这种时候,也只有没心没肺的朴拙小儿还笑得出来。他随口问道:“二哥儿,洛妃的掌故,你也看得懂吗?”

    杨樗慌忙放下石榴,认真回道:“儿子读过曹子建的《洛神赋》。曹子建属意甄氏,可是甄氏却归了他的兄长魏文帝,后来甄氏死了,化作……”

    皇帝听着心里就有些不舒服,正要喝住杨樗,却听见屏风后面传来贤妃刻意的咳嗽声,顿时疑心大起。

    且说屏风后那一众妃嫔,听到“平阳公主亲”皆猜想是影射淑妃,这《洛水悲》的戏文细究起来又是暧昧不伦——又兼方才徵王上前,大家才闷声看了淑妃的笑话。贤妃自是其中最得意的一个,只想着今晚谢迤逦必定不得安生了,不想却听见皇帝忽然考问杨樗,她不免又担心杨樗多说多错,连声咳嗽制止。

    这一咳,杨樗却会错了意,以为母亲提醒他说点要紧的。

    “还有一首关于洛妃的唐诗:国事……国事……”,他憋了一脸的汗,不觉向身边的小内侍何足道望过去。《洛水悲》一开场,何足道就把这首诗念给他听,还叮嘱他背清楚了以防皇帝忽然提问。如今果然有了卖弄机会岂能放过,不想脑筋不好使,一时就记得头两个字了。

    何足道亦朝他努力比着口型。终究是小孩子悟性好,杨樗忽然想起了最后两句,遂大声念了出来:“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

    “哐当!”

    金卷荷杯砸在了白玉台阶上,皇帝两手紧紧抓着桌沿,颤声道:“圣贤书不好好读,就在风流逸闻上用心?”

    杨樗哑口无言,连跪下磕头都忘了。

    徐太后立刻回护道:“他小孩子懂什么,也不过是看见什么就记住什么了。李义山这首诗素有盛名,皇帝何必多心?”

    皇帝慢慢转过身:“是朕多心了吗?”

    他的脸色比白玉台阶还要苍白,比秋水月色还要冰冷,唯有一双眸子深深地望向自己的母亲,看得太后心中一凉。

    “义乌人汪道昆……”皇帝缓缓道,“朕好像记得这个人。”

    “皇帝——”徐太后终究是不忍,又不能斥责,又不好劝慰,胸中千言万语涌动,也只得道,“皇帝累了……”

    徐皇后亦开言:“陛下吃了螃蟹一直不太舒服,不如先回宫休息,臣妾在这里陪着母后赏月,也是一样的。”

    徐太后摆了摆手,正要说散了席吧,忽见一个面生的内官在人群里探头探脑。她心中疑窦大起,立刻将人喝了过来。

    原来却是司礼监的一个传话的内官,慌慌张张磕了头就道:“谢驸马府报丧了。”

    徐太后道:“几时的事?”

    “就在半个时辰以前。”

    “那也罢了。”徐太后点了点头。皇帝却似乎没听清楚,犹自喃喃道:“是谁走了?”

    徐太后心中隐忧,见皇帝两眼空茫似魂儿掉了。

    只听屏风后面哗啦啦一阵杯盏落地之声,宫人们连连唤着“谢娘娘晕过去了……”

    皇帝终于明白过来了,胸中一阵刺痛如千刀割戮,哇的一声就呕了出来,整个身子都软倒在龙座下。徐皇后急忙抱住了他,将他的头放在自己膝上,一边拍着背一边疾唤人取温水来。

    阵阵刺鼻气味扑面而来,皇后看着自己织锦锦绣的凤裙里兜满了皇帝呕出的秽物,心中掠过一丝厌弃。再细看时,那些黄白汤水里竟然漂着一股猩红,她心中一惊,忍不住哭出了声来。

    “还不快传太医!”徐太后厉声道。

    皇帝悠悠醒转,仰头见一位珠围翠绕的美人抱着他,似曾相识又真伪莫辨,不觉张了张嘴。皇后凑近了些,听了三个字,模模糊糊的像是“对不起”。她不觉呆住,疑心自己听错了。

    因为皇帝突然病倒,这场中秋晚宴只能草草收场。徐太后命人立刻将太素殿收拾出来,把皇帝挪了进去。皇后则领着众妃嫔候在殿中不敢走,连谢迤逦母子亦另辟一室叫人看了起来——生怕乱中有个差池。

    一众皇子亲王、公主驸马当然也不敢走,都跪在殿外丹墀上。秋凉露重,玉阶生寒,更兼皇帝病危情势不明,各人心中皆是惶惶不安,谁都不敢多说一句话。而那个“气病了皇帝”的倒霉戏班,自然是被带下去大刑伺候着了。

    杨楝跪在人群后面,将夜宴,南戏,洛神,扇子,诗赋,杨樗,汪道昆……他将晚间诸般异象一一琢磨过来,忽然想起扮洛神的那个小旦,分明是上回和冯觉非碰面时留在门外弹琴唱曲的那个歌伎!

    难怪那么眼熟!他又惊又怕,他们把这个局做得如此巧妙,连他都被瞒过了。依方才的情形,皇帝即刻就要对杨樗动怒,可是……熙宁大长公主死得真不是时候。

    他心中暗叹,不由得回过头朝蓬莱山望去,歌尽筵空,水色沉沉,蓬莱山上的灯火次第熄灭。这时她定然已知道了消息,他想。如果他不与她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