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节 再度交锋(中)(4 / 6)  新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的一个阶层,桑、唐两家的成功经验,很快就推广到整个行业,所以石越对于标准化生产,更有信心。

    “这倒是个好办法。”赵顼点了点头。

    石越继续说道:“同时军器监还要负责研判朝廷军队需要各种兵器的数量,再根据需要,向各作坊事先订购。而各作坊则根据要求,去采购原料,生产兵器。如此生产者与监督者分开,生产者想要偷工减料,军器监也不会答应。而最重要的,则是各兵器之上,都要刻上作坊的生产者、作坊的监工、军器监的验收人员三者的名字,如果出现问题,三者皆要受罚。这样数管齐下,大宋的军器,就断不至于出现什么问题了。”

    赵顼听得频频点头,展眉笑道:“这的确是良策,的确是良策。”

    石越心中冷笑,这一次是一举多得,一方面分了吕惠卿一大半的权,一方面又改革了兵器生产制度,如果成功,将来总能把这个经验用到钢铁行业。可表面上却只是微微笑道:“还不止于此,军器监现在的生产能力是限的,臣以为很多基本的原料,以及实现标准化后一些不关键的配件,还有诸如寒衣这样的军用品,都可以制定规格要求后,或由作坊,或由军器监向民间采购。可以让民间作坊公开竞争,选其价美物廉者,如此计算成本,比起朝廷自己生产,要节约得多。还可以和民间均分其利,而国家又可以从中抽取商税。”

    赵顼听石越说完,又想了好久,这才说道:“石卿所言,甚是有理。但是军器监改革,涉及到军器监、工部、各作坊,若没有人主持其事,只怕未见其功,先见其害。”皇帝的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

    石越笑道:“陛下,真要做一件事,其中总是困难重重的。但只要谨慎从事,则不会有害处。臣举荐几个人主持此事,必能克建其功。”

    赵顼听了石越的语气,不由开玩笑的说道:“这话听起来和王丞相有点象。”

    石越笑了笑,“这可不敢。臣认为用苏辙、蔡卞、唐棣负责在工部组建兵器作坊的管理机构,起用沈括、苏颂在军器监协同兵器研究院陈元凤,各作坊的官员共同制订标准化规格,加上吕惠卿继续主持军器监之事,只要详定条例,谨慎行事,两年之内,可建全功。而且改革之事,亦可以一步一步来,不必急于求成。毕竟兵者,是国之大事。比如我们可以先把问题最严重的弓箭坊分出来,等到有了一定的经验,再一个个的作坊慢慢分离,到最后军器监的作坊,就可以全部独立出来了。这样纵有不妥,影响也不会太大。”

    “这倒是老成谋国之言。如果一下子全部改革,朕的确有点不放心。不过卿说的蔡卞、唐棣又是什么人?起用沈括,会不会有点问题?”

    石越一听,这才知道自己糊涂了,皇帝哪里能知道蔡卞、唐棣是什么人呀?当下免不了要解释一下这两人的能力与才华。“……至于沈括,臣以为他在这方面的才华,无人可及,若是不用,未免可惜。”

    ※※※

    吕惠卿得到皇帝在南郊御苑召见石越的密报之后,心里就隐隐有点不安。由魏泽宗掀开的口子,王安石虽然没有太放在心上,但吕惠卿却直觉得这件事不会那么平静的渡过。

    这种感觉,也许从省试事件开始,就一直存在于吕惠卿心中了。

    吕惠卿对于新法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执着,但是他已经走到了新法的战车之上,现在下车也来不及了,何况正是新法与王安石,给了他今天的地位与声望。

    更何况,年轻的皇帝是想要变法的,这一点是吕惠卿坚持变法的唯一原因。

    在书房里,吕惠卿提起毛笔,沾满墨汁,在一张雪白的宣纸上,写了四个名字。

    ——“王安石

    石越

    蔡确

    曾布”

    吕惠卿眯着眼睛审视着这四个字,沉思不语……

    “哥。”喜欢穿名贵的刺绣丝袍,身材矮小的吕升卿,对于自己的大哥,有着天然的敬畏。

    “什么事?”

    “蓝震元悄悄告诉我,皇上和石越在南郊御苑谈了整整一天,两个人一边说一边笑,所有的内侍都被赶得远远的,多半是在说什么机密要事。”蓝震元和王安石、吕惠卿都保持着“良好”的私人交往。

    “知道了。”吕惠卿头也没回,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

    “哥……”吕升卿欲言又止。

    仿佛知道自己弟弟要说什么,吕惠卿淡淡的说道:“你不用担心,皇上见石越,必定是问市易法的事情,大约也会问问新法好坏,不关我们什么事。”

    吕升卿这才放下心来,准备出去。

    “你有空记得多读点书,别老让人笑话你,少去逛勾栏。”吕惠卿厉声说道,对于自己两个不成材的弟弟,他实在也很伤脑筋。

    不过毕竟是自己的弟弟。

    吕升卿小心应了一声,退了出去。

    吕惠卿重新把目光投到那张宣纸上,自言自语的低声说道:“石越,这次你又有什么应手呢?”

    冷笑数声,他终于再次提起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