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吧。裁并州县的事情,你总不会反对吧?”石越望着司马光,无可奈何的安慰着自己。
司马光果然没有反对裁并州县的计划,不仅如此,司马光在给皇帝的第一份奏疏中,提出了包括正式废除免役法、募役法,恢复差役法,减免数项差役,将八等县(注一)改成三等,裁并户数不足三千户的县,废并所辖不足三县的州,节省朝廷财政开支等等十条建议。
《司马十策》在递给皇帝几天后,就被中书门下几位宰相或真心、或别有用心的下令,在《皇宋新义报》中刊登,各报纷纷转载,朝野中的目光,一时间全被吸引。舆论或赞成或质疑,吵得不可开交。
“想不到司马君实竟然会提出如此全面的财政主张。”连李丁文都掩饰不住自己的吃惊。
石越满脸堆笑,心情极是畅快,“司马光实在是替我背去了一件大麻烦。”他一面笑,一面亲手换了根蜡烛,这一段时间,白天他基本上没有任何空暇可言。“按着他的建议,全国的县可以合并到八百到九百,州也可以减少一二十个。由此全国至少可以有近十万百姓可以不要再服差役,而官员也要裁减一千以上。”
“这件事情本来司马光不做,公子也要做。现在司马光做了,自然名声上司马光会更受敬仰,但是那些裁汰官员的怨恨,也一并归到司马光身上了。”在李丁文看来,这实在是再也不可能更好的事情了。
“阿弥陀佛,我可不要什么名声。我只要少一点麻烦便好了。”石越双手合什,嘻笑道。
陈良笑道:“司马君实表面上谨慎温和,实际上和王介甫是一样的人。要求皇上宫廷用度裁减二成,以为天下表率——皇帝是非答应不可了。”
石越摇头笑道:“皇上和我说了,除了恢复差役法之外,其他的主张,都会答应司马光的。反正大部分事情,都是户部该管的。如果司马光做好了,国库省下的这笔钱,百姓减轻的负担,都值得大大的记上一功。”
李丁文与陈良都无言的点点头,不管对司马光的观感如何,那些措施若是成功,对于整个改革计划来说,都是好事。
“除此之外,为了适应户部的计划,皇上已经决定,中枢、辅枢、附枢、监察、贴职诸系统的改革,将提前推动。”石越故作平淡的说道,一面从玉架上取出几块玉饰,轻声说道:“尚书左仆射是……”
“尚书左仆射朕定下的人选,是韩绛;右仆射是吕惠卿……”赵顼的脸在烛光中映得红瞠瞠的。
“韩绛还说过去,吕惠卿——罢,罢,官家既然想用,便用吧。”曹太后不易觉察的皱了皱眉。她最近身体欠安,时不时竟然会梦见仁宗皇帝,“哎,真是老了。”暗暗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哀家本以为,左右仆射中官家会给石越留一个职位的。”
赵顼笑道:“朕本来是想让石越做右仆射,但是石越坚决辞了。”
曹太后霍地睁了一下眼睛,随即叹道:“那么留给石越的,是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暂时定的是韩维。”赵顼有点犹疑的说法。
“一门两相?”曹太后怔道。
“的确有碍物议。”赵顼坦白的承认,“但是韩维是朕信得过的人选。”
曹太后摇摇头,语重深长的说道:“官家,韩维人是不错,但若要用他,不如便让韩绛出外。巨堤溃于蚁穴,忠臣与奸臣,只有后世才能分得清楚。”
“娘娘说的甚是。”
“哀家是妇人,官家英纵神武,有太宗皇帝之风,本不当多话。但于些制度上,却不可不慎的。”
“娘娘说哪里话来,朕是以为韩绛与吕惠卿分立,是目下不二良策。王珪、冯京,皆不足与吕惠卿相抗。”赵顼心中,自是知道自己的这个奶奶,不是寻常老妇。
“便换了吏部尚书,依旧让韩维做韩林学士的好。”
“朕理会得了。”
曹太后说了这一会话,忽觉气紧,猛的咳了数声,赵顼连忙上前给她轻轻捶背。好一阵子,曹太后才气息渐平,轻声说道:“官家,石越此人,是忠是奸,委实难料。若从他点滴来看,是古今少有的大忠臣,难得又年轻又稳重,又有才干。简直便似上天送给官家的。那太祖、太宗托梦之事,更是让人难测高深。此人若是用得好,自然是官家之福,大宋之福。但妾身常想,大奸似忠,这石越拒右仆射,连吏部尚书也不做,这谦退之道,已近于权谋了。这样的人,实在不可不防。”
这一席话,说得直白无比,让人听得悚然动容。赵顼左右四顾,见无人在侧,这才放心,低声说道:“朕还有时间去了解石越,娘娘但请放心。”
曹太后点点头,注视着赵顼,说道:“官家,哀家是要见仁宗的人了,也没什么好顾忌的。我们曹家世代忠臣,也没有人在朝中任要职,更不会有什么外戚乱政的事情。哀家所谋,为的都是赵家的江山——不论石越是忠是奸,司马光、范纯仁,甚至王安石,这几个人都必定不会牵入乱谋之中。无论何时,官家都要让这几人有一个人在朝中……”
赵顼微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