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3 / 7)  新宋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梁太后将手中的白瓷定窑茶碗重重地放在桌上,大声骂了起来。"愚不可及!""太后……皇上毕竟有大义的名份。本朝国法军法素来严苛,一纸诏令颁下,士兵不愿意背负叛逆之名……"说话的,是梁氏党羽,枢铭靳姬遇。

    "竖子岂能成大事!"梁太后没有理会靳姬遇的辩解,"箭已上弦,岂容收回?!士兵贪利,只要许以重赏,胁以重刑,谁敢后人?!"靳姬遇奉命向梁太后禀报事情的进展,不料触到这个霉头,早就战战战兢兢,不敢说话。梁太后怒气更甚,骂道:"回去告诉你们国相,步步为营反成打草惊蛇,让他小心着梁氏一门的脑袋!""是……是……""给我滚!"梁太后一把抓起桌上的茶碗,狠狠地砸向靳姬遇,一面大声喝道:"速召嵬名荣觐见!"在同一座王宫的另一处。

    "陛下!"李清、文焕与仁多保忠、李乾义诸人跪在殿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再有犹豫,臣等死不足惜,只恐陛下亦为奸党所害。""朕必除梁氏!"秉常此时,也知道自己再无退路。他走到漆金箭筒之前,抽出一枝箭来,一把折为两断,厉声道:"我断不能容梁氏于朝。李清,你有何良策?"李清设计了周详的刺杀梁乙埋的计划,不料却功亏一篑,反而招来梁乙埋的报复,并加速了梁乙埋的反谋,心中本是十分沮丧。但是夏主与梁乙埋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急速破裂,夏主终于坚定铲除梁氏的决心,却也让李清精神一振。

    只要夏主坚定了态度,这场政治斗争,胜负就尚未可知。

    "臣有一策,请陛下决之。""快说。""陛下召嵬名荣诛之,夺其所统之兵,挟持太后,以太后名义召梁乙埋入见,以计图之。如此,则国无兵乱而大事可定。若此计不成,而形势未露,陛下可以臣之人头予梁乙埋,召其入宫,梁乙埋必以为陛下怯懦,其心必骄,陛下伏死士于宫中,可以一举成擒。若计不成则形迹已露,则陛下速召御围内六班直之亲信、仁多保忠部及朝中忠臣义士,挟持太后,出巡静塞军司,再明诏罢免梁乙埋,诏令天下共讨之。"李清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所献之策,竟是孤注一掷,说得众人耸然动容。但事已至此,也只有孤注一掷,方有反败为胜的希望。

    "陛下,臣以为不妥。便是诛李将军,亦难诓来梁乙埋。"仁多保忠当即反对,"请陛下先以计图之,不成,则可暂时狩边,召天下义士共讨国贼,梁氏不足平。"对他而言,将夏主带到仁多澣军中,自然是不世之奇功。

    秉常沉吟了一下,问道:"若国家内战,岂不为石越所乘?""若事情果真至那一步,请陛下割河南之地与宋朝,以换来宋朝之支持。石越兵不血刃,而得河南之地,从此陕西无边患,其所立之功,自宋太宗以后为第一人,岂有不允之理?我大夏虽失河南之地,陛下仍可不失王位,总好过终身为梁氏之傀儡。日后励精图治,西击回鹘,南并吐蕃,北拒大辽,南削大宋,中兴未必无望。"李清咬牙说道。

    "不错,当年我大夏建国之初,连兴庆府与灵州,都非由我所有。留得青山在,未必没柴山,总好过国祚断在梁氏之手。若石越肯卖给我军械,则梁氏败亡,只在反掌之间。"仁多保忠也鼓动道。

    "石越之心,能止于河南之地?"秉常依然有疑虑。

    "河西之地,宋朝得之而不能守,于宋朝而言,所得不足以偿其所失。况且石越一向倡言,只须我大夏推行汉制,谨奉臣职,当优容之。宋朝腹心之患,毕竟不是我大夏,而是大辽,若得河南地,西境平,其正可伺机收复幽燕之地。"李乾义也认为两害相权取其轻。

    四人之中,只有文焕避嫌,不发一辞。

    秉常双手紧紧握着半截断箭,将目光移向文焕,注视了他一会,问道:"状元公以为如何?""石越之心,实不可测。然臣以为,陛下若不甘心傀儡,实别无选择。两害相权,请取其轻。宋朝以诸国宗主自居,亦不至因河西沙漠草原之地,而背信弃义,使天下失望。"文焕低着头,从容说道:"况且……事情未必会至最坏的一步。""罢!罢!"秉常将手中断箭重重插入案中,咬牙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便拼上这一把!""兀卒万岁!"众人一齐拜倒,低声拜贺。"兀卒"本是夏景宗元昊的自称,其意为"青天子",此时众人一齐称秉常为兀卒,顿时让这位年青的君主热血。

    上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