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精简合理,属官和吏员之间区别明确:所谓“官”是指各部门机关的首长,为流内九品三十级之中的职事官,相当于如今的国家机关公务员;所谓“吏”是指各部门机关办事人员,为有级无品的流外官,相当于如今的事业机关工作人员。共分以下4大块:
一、州领导,有刺史、别驾、长史、司马等。
1、唐制,上州刺史从三品,低于六部尚书而高于侍郎,所以地位尊崇职权重要,“其所部有所改更,得以便宜从事”;
2、别驾为刺史副职,长史和司马为刺史主要助理,分掌监察军政,这三人“纪纲众务,通判列曹”,年终还要轮流入京,向中央政府汇报一年以来本地的政务、户口和赋役。
二、下属司曹,暗合尚书省六部职责,相当于如今的部委办局。
1、录事参军事:相当于如今政府办公厅的职责,下辖录事为主官助理;
2、司功参军事:职掌繁复,分管组织人事、教育考试、祭祀宗教、医药卫生等;
3、司仓参军事:管理机关房屋和伙食,分管食品安全、赋税征收、储备粮库、市场交易等;
4、司户参军事:主管民政户籍、农业副业、蠲符签证、护照发放,主理民事诉讼;
5、司兵参军事:主管武官选拔、兵甲器仗、门户钥匙、烽候驿站;
6、司法参军事:执行法律、缉捕盗贼,主理刑事诉讼;
7、司士参军事:主管渡口桥梁和交通工具,并管理国有企业和矿产资源;
8、司田参军事:主管用地规划与土地分配;
9、参军事:随长官出巡考核下属,并负责礼仪纠察;
10、市令:负责市场行政管理。
三、学校,类似如今的市立学院,分别设经学和医学两个门类对学生进行免费教育,医学博士还作为公立医生为百姓提供医疗服务;
四、各部门均有属吏卒役,如各部门的佐史随员、户曹下有帐史负责收支帐簿,还有随从卫士、值班差役、学校中的助教、负责财政出纳监察的仓督。
唐朝官吏都有定员,按上述名单计,共政府中官21人(不含博士)、吏135人(不含助教),官吏相加计156人,学校中教师5人,学生75人,总计政府财政口薪给人数236员。
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中,还有以下一些有趣的措施:
一、正职和副职之间必须保持距离,刺史的副手称“别驾”,意味着两人巡视辖区时不能同行,副职应该“别乘传车”;
二、选取仓督(财政出纳监察)时一定要候选人出身富厚之家;
三、市令(市场行政管理)不能用本地人,而博士、助教却最好是本地人;
四、仓督、市令、博士、助教必须每4年轮换;
五、上州每年必须向中央推荐3位人才(举人);
六、医学博士日常配置一些中成药,地方上有伤寒、流感、疟疾、痢疾等患者索取,就得免费提供;
七、地方官不能在自己的辖区内购买田地和开设粮食加工厂与百姓争利;
八、地方上的铜矿铁矿听任百姓私自采铸,政府需要黄铜白蜡得向百姓市场价购买,所谓“官无禁利,人无稽市”。
九、在边境上,不管公私都不得冶铁采铜。
——官员福利——
唐朝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荀假”。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假七天)、定省节(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而定时间长短)、病假(最长不超百日,过百日则解职)。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称致仕,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
唐代官员根据品级发放俸禄,以九品区分职级,作为发给俸禄的标准。唐代官员有散官与职官之分。散官是一种表示身份地位的等级称号,没有实际职掌,相当于我们今天机关里的局级、处级纪检监察员之类。职官表示实际职守,有职有权。各级官员的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而俸禄只依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领取的俸禄包括禄米、俸钱和职分田等。
以安史之乱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京官正一品每年给禄米700石,从一品600石,正九品40石,从九品30石。月俸开始时称俸料,只给铜钱与食料。唐玄宗开元年间,月俸又包括杂用、防阁和庶仆等内容。防阁是一种卫士,相当于今天的警卫员,五品以上的官员才配有防阁;庶仆是一般的佣人,配给六品以下的官员。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但支付时往往付给谷帛等实物。唐代官员的俸钱中不但有生活费,还包括办公费,总的趋势是数额不断增加,而且地方官的俸钱高出京官。
唐代官员从政府那里所得的俸禄包括禄米、土地、俸料三大项。
一、禄米。《新唐书食货志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