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厂(3 / 3)  回到明朝做千户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章

  堡外的地方可说是应有尽有,适合建厂,就是有一点,安全问题。  五寨堡靠近边塞,万一哪天,蒙古人来抢劫怎么办?除了加强自己的武力之外,看来,城墙,到时也应该扩建了。

    看过五寨堡民器坊,黄来福带着满脑子的考虑,在管事孙天正的恭送下,离开了这个五寨堡第一家民用手工工厂,又到了离民器坊不远的五寨堡军匠坊。

    这里有军匠军夫二百多人,相对于民器坊较为安静,这里叮当作响,热闹无比。  军匠们正在认真打制着一些盔甲兵器。  见了黄来福后,刘天禄刘总旗忙迎了上来。

    黄来福问起了这个月的工作成绩,刘总旗言道这一个月已经打制盔甲三副,铜把手铳五把,腰刀和长枪共二百把。  至于鸟铳,刘总旗偷偷地尝试了一下,一个月下来,经过努力,总算制成了鸟铳一门,试射后,质量不错。

    黄来福点了点头,这个成绩已经不错了。  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上记载:“鸟铳原孔甚小,用钢钻钻之,一日钻寸许,至底为止,一月钻光为上。  ”

    依明时的技术,鸟铳,俗称的火绳枪,制作是很不容易的,上面只是钻膛枪管的部份,光这道工序就要一个月。  如果考虑枪管锻造,接合,扳机组等处理等其它工序,造一根鸟铳,总共大约要2个月时间。  当然,有军匠上千人的话,熟悉的话,专门制鸟铳的话,可以平均月产40支,但是一批的流程至少要一个月才行。

    黄来福道:“军器的质量一定要注意,决对不可有任何问题。  ”

    刘总旗恭敬地应是。  随后他又诉苦,说是库存的熟铁快用完了。  还有制作兵器的各种原料,库存也不多了。

    黄来福沉吟起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铁等原料,自然不要想造兵器。  不过这铁,去向谁买呢?想想下大明的一些资料,此时大明民间经营铁的风气应该很浓厚。

    依大明的铁器买卖制度,明初时,管理较为严格,大部为官营铁冶所,生产的铁绝大部分送往军器局和宝源局及有关官府手工业作坊。  但宣德以后,官营铁冶所迅速衰落,大部分都停闭了,到万历时,连大明最大的官营矿冶所,遵化铁厂都破产了,取而代之的,是明中叶后广泛存在的各民营铁冶作坊。

    这些民营铁冶作坊,经官府同意后,只要缴纳一定的矿课,就可以开采。  也因此大明民间经营铁器的风气极为浓厚,哪里有铁出产,各地商人便用牛运输,运到各地去出售。  明中叶后以运铁为生的人很多,许多人因此而发财起家。  特别是民间许多家伙还偷税漏税,私自开盗铁矿,因此而暴富的,更是不计其数。

    山西的盐、铁、煤等资源丰富,民间铁器的经营,也非常兴盛。

    最后黄来福决定,一部分铁料,向义父那边购买,看他有没有库存,一部分,便看看五寨堡商人们,哪个有在经营贩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