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还是有些能力的,他在五寨堡的屯田产量,就是老夫也佩服不己。可惜啊,他屯田有功,又数立军功,原本是国之重将,可惜他不行正道,违祖宗之法,诱使天下万民开矿争利是走了歪路啊!”
魏允贞原本是进士出身,于万历二十一年时,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大同镇,说起来他也算是为官清正,爱惜民力。在大同镇的几年中,裁革浮费,讲求战备,奏减役银,招民复业,算是个有能力的官员。
不过他出身于河南大地主之家奉行的是小农经济的耕读治国,虽然家族中没有人所行矿业商事之务,然而他这种传统文人出身的人,更是与黄来福所行的大农场,大商业,大矿事等思想格格不入。认为黄来福这种举动是诱利惑人心会严重导致世风日下。
在万历皇帝决定开矿榷税的时候,魏允贞就立时上疏论税监之害,以后并数裁抑大同镇税监张忠、孙朝等人,当时他的父亲年过九十,魏允贞曾二十次上疏请回家侍养老父。
不过当时内阁廷议以魏允贞是地方得力
当地税使非允贞不能制,所以一直留任他为大同镇上反对万历皇帝开矿榷税的急先锋。
那林道霁作为大同镇分巡冀北道的兵备,管理北东北西二路的二十三个城堡兼屯牧,不过他一直驻在大同镇城内是魏允贞的心腹,还极有可能是魏允贞去后的下一任大同镇巡抚。
此时他叹道:“确实,现今各地竞先开矿,民生困苦,国势危急!只是小人得志,我辈徒之奈何!”
转眼他又低声道:“魏公,现朝中开矿榷税之事我等只能缓缓图之,不过现那黄来福以武人身份高居两镇总督之位,就是以魏公大才,也要深受其节制武**国,这才是眼前的大事,不知魏公可有何应对之法?”
黄来福总督山西大同两镇军务粮饷后,两镇的武将似乎翻了身一样,对他们上头的文官们己不如以往那样的恭敬让很多文官们心下非常不舒服。
特别是以后镇的钱粮之事要由黄来福主理,他们上下其手的机会大大减少更是让他们忍受不了,当然表面上他们不能说出这个理由只能大喊武**国等。
除了在舆论上大喊外,他还不断地私下串通一气图将来应对这一局势。
这林道霁更大同镇内文官反黄来福的急先锋,他不但联络了大同镇内的许多文官们,甚至还联络到了山西镇的一些文官们,意图同仇敌忾,共同应对。
不过现在就大同镇巡抚魏允贞态度不明,所以现在趁着这个机会,林道霁要探探魏允贞的口风。
对于林道霁的心思,魏贞自然是了解,不过对于这个问题上,他倒是不以为然。
他抚须缓道:“为国效力,不分文武!这黄来福得皇上信任,任他为总督两镇事务,自然是忠孝之心不容置,只要他能造富两镇军民百姓,老夫就是受其节制,又有什么?”
“倒是那黄来福为国之重将,不行正道,这是非常可惜的事,老夫见了他后,定要对他劝诫一二。”
不说黄来福开矿等事带来的蝴蝶效应,就是五寨堡的大农场之风,现在己经刮到了大同镇城一带,许多大地主纷纷遣散佃农,大规模耕种起来。
那些失去田地的佃农们大部分成了流民,聚于镇城一带,只有少部分往塞外而去,增加了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这让魏允贞非常的担忧。
归根究底,这都是黄来福带来的,所以魏允贞决定将这些事,好好对黄来福说说。
至于武人高居于自己头上,这一点魏允贞与别的文官不一样,他倒觉得没什么,只要黄来福真有能力,能为国为民谋福,他并不介意。
听了魏允贞这样说,林道霁心下失望,暗骂这魏老头幕气。
他表面上唯唯诺诺,心下却是打定了主意,不管怎么说,以后定要联络众官,对那黄来福阳奉阴违,他不相信以那黄来福一个粗野武人,没了他们文官们的支持,以后两镇事务能顺利展开。
……
二人在马车内窃窃私语,此时在巡抚车马不远处的,大同镇总兵麻锦正策马而行,在他身旁的,是他标下的参将,侄子麻承勋。
麻锦是麻贵的兄长时麻家与李家一样,都是当时大明的武将世家,尽出知名的将领,时人将麻家与李家并称为“东李西麻”,后人也称赞他们:“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麻锦几年前因功,因为资历荣升为大同镇总兵,他因为自己的弟弟麻贵与黄来福交好,他们两次出征都曾并肩作战过,可谓是战火中锤炼出来的友情。
因此在黄来福总督山西大同两镇军务粮饷成为自己的顶头上司的消息一传来。麻锦就写写信给麻贵,听听他的看法。
此时麻贵顶着都督同知的衔头,还是任着自己的延绥镇总兵,不过正在忙着荣休的事,他回信让麻锦紧密团结在黄来福身旁,总归是有好处的。
依自己与黄来福的交情看法贵认为,黄来福这个人,还是很念旧情的,也颇厚待部下与友人。不过为人还有颇有傲气的,与他难过的人,都很少有好结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