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0章 海上之事(第一更,求月票!)(2 / 3)  帝国的朝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在船上,亦抓紧时间成日翻阅资料,以编写适合效教育的教材,当然,他所能借鉴的只有上海租界内几所教会学堂的教材。相比于数学、地理、自然,真正困难的还是国文的编写。

    国文该如何编写?

    怎么编写才更适合效生?对于辜鸿铭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如千家诗、三字经、百家姓、侵文、锈正鹄等旧时的启蒙书籍。太过庞杂不适合现代效堂的国文“课”。因其没有“课”的概念。不利于教学。

    “效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孩子学会识字,更重要的是做人!”

    想起自己对教育的些许感触,辜鸿铭的眉头紧锁,又一次回忆起曾读过的国学文章以及侵文、锈正鹄等蒙学书籍,那眉头却皱的更紧了,似乎相比于英德等国的效教材,并没有多少适合效生的,至于教会学堂的教材。更多的只是偏向于“识字”,完全切断中国之文化。

    心间感叹着教材编写的难道,辜鸿铭的心底却钢出另一个念头来。

    “若不然,就自己编写文章?”

    心下钢这个念头的瞬间,辜鸿铭便对身边原本正与其畅谈朝鲜诸事的宋杰启抱个歉,便匆忙返回了舱室。于舱室中坐下后,他先是闭上眼睛,旧能的回忆着自己幼时第一次踏入学堂的那一刻。

    在那一刻,什么样的教材更能适合那些初入学堂的孝呢?闭目思索良久之后,再次睁开双目时。辜鸿铭拿起沾水笔,于纸上写道。

    “先生早!”

    这一行是孩子们的口吻;而下一行则是“畜友早!”。这一次却是老师的口吻。两句话都很短,但差不多却用了辜鸿铭近二十分钟的时间,方才写出这七个字。

    初学的听一遍就会了,而且七个字中有一个是重复的,论生字只有六个,笔画都不多,字的间架又清楚,容易识认,比着写也很方便。把这两句话放在第一册开头,还有辜鸿铭的一些讲究。开学的那天,效一年级的学生无不是是头一回跨进学校,对学酗的一切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着老师,他们自然会上前去鞠了躬。问了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来到学校。等到上第一堂课,也就是国文课的时候,老师发下课本,他们翻开一看,方才那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上课本了,

    待到编写完第一课之后,辜鸿铭却又是一发不可收拾似的,继续编写着这本国文教材,更多的是那种白话,半白半文的言语,更宜于孝学习,而在其编写课文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通过课文的创作,或者有根据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对于国人而言极为陌生的“公民”、“国民”的概念,这是他于英德留学时的经验,在他看来,一个国家是培养公民,还是打造“顺民”,这是评价国家品质的一个重要考量。而经历了数千年专制统治的中国,又谈何公民、国民,国不知有其民,而民亦不知有其国,而公民以及国民的概念却又唯独能通过教育加以灌输。

    船舱内的电灯点亮着,而在课文创作中一发不可收拾辜鸿铭却是停不下笔来,偶尔的他会闭目沉思片刻,在国学的典籍中寻找依据,偶尔亦会于西洋文化中寻思灵感,甚至于没有注意到舱外的夜色已深。在他的笔下,中华文明与西洋文明似乎在这本书上融汇起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辜鸿铭编写完第一册的课文之后,已经感觉有些筋疲力尽的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透过舷窗望外看去,此时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居然明了?”

    轻语一声,辜鸿铭拿起桌上厚厚的一叠书稿,再一次翻看着这书稿时,虽说这书稿是凝聚着其心血,可他却还是感觉有些不尽人意之处,到底是什么地方不尽人意?

    凝视着书稿,细细审阅时,辜鸿铭终于发现了是什么地方让自己不满意。

    “标点!”

    对!

    就是标点!

    在书稿中没有标准,想到国学文章中无标点符号带来的诸多的弊病,辜鸿铭又一次审视着自己的书稿,心底暗自思量道。

    “也许,应该趁着这个机会把标点符号引入教材!”

    辜鸿铭倒不觉得唐浩然会反对,毕竟他同样曾留学西洋,自然知道国学文章中无标点符号带来的诸多的弊病,如果能在效中引入标点符合,必能推广标点符号的用,进而令标点符号通行全国,一改国学文章中无标点符号的弊病。

    编写教材,借鉴西方标点符号设计出适合中国的标点符号,在从事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辜鸿铭碰到了太多的问题,比如在解决了西方标点符号的问题后,又碰到了生字问题,中国的读书的传统是生字教,学生面对生字,在老师教授之前,自己全不认识,为此他又想到了外国人初时用于拼写中国姓名以及地名,后又用于学习汉语的威氏拼音,在英国与德国时,他曾见过两国学习汉语者,以威氏拼音注音加以学习。

    于是他立即想到为汉字注音,若是效生能先学拼音,生字直接拼其音,自然不再生字之困,若是能出一本带拼音的字典,即便是幼童亦可借字典查字而通读万卷。

    教材的编写远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于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