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4章 掣肘之人(求月票)(2 / 3)  帝国的朝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黑龙江三省所在的东北地区是满洲人的发祥地。大清国入主中原后,即以东三省为特区,其行政体制与内地行省制度迥异。为了防止汉人染指其“龙兴之地”,清廷更是于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人出关移民垦殖,以关外为皇家禁地,自成体系。

    直到了清末,随着清政府封禁政策的松弛,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朝廷的势微,流民陆续出关垦殖,加之俄人染指之忧,这才迫使朝廷于关外驰禁,准流民于东三释垦。虽是如此,这东三省于朝廷而言总归是龙兴之地,他唐子然想要东三省,谈何容易。别的不说,就是那些旗老旗少们又焉会坐视龙兴之地为“逆贼”袭占。

    相比于李经方的惊讶,李鸿章却显得很是平静,他只是静静的反问一声。

    “这是他的意思?还是你猜出来的?”

    这才是李鸿章最关心的事情。于朝廷而言“东三省”或许是龙兴之地,但那总归只是“关外”,若是唐子然势大难挡,这朝廷不见得不会考虑让“东三省”与其,尤其是现在。现在草木皆兵的朝廷对地方疆吏全无信任可言,如若唐子然兵逼京城,届时朝廷自然会考虑割地议和,对此深知这朝廷实质的李鸿章又焉能不知?

    可问题在于——他唐子然得到了“东三省”会对北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因而坐大?

    至于什么朝廷的“龙兴之地”则全不在其考虑之中。

    “这……这是孩儿的猜测。”

    这当然是李经述的猜测之言,实际上,唐浩然并未曾对其直接表示过要东三省。

    “不过从孩儿与其谈话时,其话中透出的意思来看,其既便是罢兵,亦需要获得一定的回报,再结合其于奉天仿效地方事务厅。设立民政厅,委派民政官员,将大量官员调往奉天、吉林等地,孩儿以为,其所谋定是东三省!”

    李经述的分析倒还算有理有据,略点下头,知其所说是事实的李鸿章沉思片刻后,看着李经述反问道。

    “经述,你以为这东北三是否应该交予唐浩然?”

    “断不能交予其!”

    李经述口中的拒绝,全出乎李鸿章以及李经方两的意料。在他们看来,其定会赞同将三省交予唐子然,怎么可能会拒绝?

    “父亲,唐子然者。于朝鲜,尚能受制于外藩之地,可若是到了东北,虽看似关外,却实为中国之地,再经十数年建设。试问他日天下谁人能敌其势?”

    若是有外人在,恐怕定会有人嗤之以鼻的加以反驳,这世间岂有涨他人威风,灭自家志气之说,可问题就是这里没有外人,李鸿章比谁都清楚,现在北洋之困在什么地方,至于李经方出使日本的经历,却使得他深知方今之世何业最为重。

    如此之下,李经述的话却只引得两人一阵赞同,可不是嘛,在朝鲜,唐浩然办起事来,尚还受制于外藩不能竟拳脚,可若是到了东北,那局面定会大不同,他自可放开拳脚施以建设,十数年后北洋最大的威胁,恐怕就是以东北三省为根基的唐浩然。

    “可如若不给他东北,其又岂会轻易罢兵?”

    反问一声,李经方的眉头猛然紧皱,这恰恰现在的无解之处,给其东北三省,无疑将令其如虎添翼,而不给……人家已经打了下来,想让其撤退,又岂是那么容易?

    “若是给他其它地方呢?”

    李经述试探着问了一声,可他的这个建议却只让李经方无奈的曳叹道。

    “现在这局势,八督之中,又岂有一人愿意唐子然染指其地,若是说酬其功,恐怕也就只有慷朝廷之慨了,毕竟这东三是朝廷地方。”

    给不是,不给亦不行,眉头紧锁着,看着没有主意的两个儿子,李鸿章的面上显出一丝愁容,然后语气低沉的言道:

    “现在,最让人担心的恐怕还不是唐子然,而是……”

    话声稍顿,无奈的苦笑一声。

    “有些人哪,没准现在已经动起唐子然的心思了!”

    苦笑中李鸿章走到了窗边,瞧着窗外的雨,那脸上的无奈之色更浓了,这大清国的总督并非只有他一个,“天下八督”现如今瞧着是齐心协力,可那是同朝廷争权,可实际上八人却是心思各异,就是那位在广东的兄长……人心从来都是如此。

    官场沉庚十年的李鸿章又岂不知,在地方总督中未曾没有试图挑战自己的人?这“天下第一督”不过只是一个名罢了,就是这个虚名,过去都有人眼热,更何况是现如今?

    “父亲,您说是张香涛?”

    虽说平素显得极为温顺,可李经述毕竟出身于李府,见惯了官场之事的他听父亲这般一说,立即联系到唐浩然与张之洞的故交。

    默默的点点头,李鸿章长叹一声。

    “这八督之中,野心最盛者,当数张香涛,而张香涛所督之湖广既有人丁之旺,又有鱼米之利,且又得唐浩然遗制之禁烟以及“船、煤、丝、棉”四策,虽禁烟不过为其化为敛财之策,可每年却可令湖广平空入银数百万两,至于船、煤、丝、棉,有所成亦有所亏,但依能充裕府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