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章 浮想(第一更,求月票!)(2 / 3)  帝国的朝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怀疑,毕竟在历史上俄罗斯在乌克兰、在波兰、在芬兰、在中亚这么干的,都是试图用“俄罗斯化”控制占领区,从而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所以唐浩然才相信,很快俄国人就会在“尼古拉总督区”推行“俄罗斯化”。

    “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改变3900万,甚至4000万日本人成为俄罗斯人的事实,或许相比于俄罗斯的国土。日本并不大。但是相比于俄罗斯人。日本人甚至超过了俄罗斯主体民族,他们会给俄罗斯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吐一口雪茄烟,唐浩然的唇角微微一扬。

    “如何维持俄罗斯对日本的统治,如何避免4000万日本人给帝国带来冲击,将会成为俄国未来十年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未能消化这个人口众多的新征服地之前,其又岂可能以激起英国的激烈反应作为代价向中国扩张?”

    “老师,可”

    犹豫着郑廷襄想要说当年人口不过只有几十万的满清也成功的奴役了中国了吗?

    “民族意识,这才是最致命的,或许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失败的,但是在教育上他们却是成功的,没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俄罗斯人都无法让这些黄皮肤的日本相信他们会是俄罗斯人,尽管在日本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觉得,脱亚入欧成功了,但那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A少在十几二十年内是这样!”

    脸上带着嘲讽的笑容。唐浩然继续说道,

    “而另一方面在俄罗斯地广人稀的远东地区有大量的土地。而在日本有千百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现在成为俄罗斯人的他们,可以顺理成章的移居远东以至西伯利亚,所以,在未来十年,我们会看到一个现象,俄罗斯人实现了“黄色俄罗斯”的梦想,至于日本人也实现了“脱亚入欧”的理想,但是究竟是俄罗斯把日本染白了,还是日本把俄罗斯染黄了,这都是问题`信我,很快,俄罗斯帝国会为他们吞并日本而懊恼!”

    无论是“黄色俄罗斯”也好,亦或是“脱亚入欧”也罢,不过就是近代中国两大邻国的“痴心妄想”罢了。现在好了,在自己的帮助下,他们成功的实现了这个梦想。只是这一切会导致什么结果,恐怕只有时间才能解答这一切。

    可最终结果会怎么样?

    想着那天的谈话,唐浩然脸上的笑容变得越发的灿烂,而勤这时郑廷襄走了过来,他注意到大帅脸上的笑意连忙说道。

    “大帅,过去,咱们在汉城的时候,冶炼炮钢是大问题,不过现在这座10吨的西门子炼钢炉建成后,能提供8英寸以下速射炮用钢,在这之前,8英寸速射炮的管坯都是从英国进口的,管坯成本相对昂贵,而炮钢自产后火炮生产成本下降了20%左右”

    尽管现在定购于法国的军舰还未交付,甚至就连东北狐,不过只是计划将四艘商船改造为训练舰,对速射炮的需求量自然不大,但在另一方面无论是镇海湾狐基地亦或是旅顺狐基地,还有仁川、大连两地都设有炮台,四地的炮台需要大量的4.2英寸,六英寸以及八英寸速射炮,因此一直以炮厂主要用于生产三种型号的速射炮。

    而与数年后江南制造局构买4.2英寸速射炮加以测绘仿制不同,早在汉城时期机器局仿制枪炮更看重引进技术,毕竟机械产品并非只是简单的仿制,机械产品的生产并不是只靠图纸就能很好地完成,更何况只是简单的仿制,毕竟其牵涉到金属加工、工艺流程等各方面的协调,而通过技术引进则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甚至直到现在仍有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技术人员在东三省兵工厂指导生产。

    也正因如此,唐浩然并不怀疑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火炮质量不逊于阿姆斯特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要优于英国原厂——其炮钢质量更好,现在近代高强度炮钢不过只是停留于试验室中尚未成熟,诸如英德等国炮钢不过只是普通的合金钢。

    而对于原本就是学习冶金的唐浩然来说,他在借鉴后世高强度民用钢材的基础上研制了新型高强度枪炮钢材以供东三省兵工厂使用,高强度炮钢的使用又使得其生产的速射炮可以承受更大的膛压,发射药更多,弹头更重,射程更远,尽管汉式速射炮的外型与阿姆斯特朗的外型没有任何区别,但实际上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是不为人所知的。

    “成本降低了?嗯,这很好,不过,就现阶段而言,一但完成岸防速射炮的生产,速射炮的需求就会降低,而相比于此,陆军更需要速射炮u么样,什么时候能向陆军提供速射炮?”

    陆军更需要速射炮,在唐浩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实际上当初新军完全是依靠廉价的迫击炮,只有少量的克虏伯野战炮。但东北战役改变了一切,新军在战场上缴获了超过300门57毫米至120毫米克虏伯战炮,这些火炮构成了新建师的火列坚,尽管其仍然依赖迫击炮提供火力,但至少东北军再也无须考虑直射火力不足的问题。

    尽管缴获弥补了火力的不足,但没有人知道唐浩然为何不同意兵工厂生产野战炮,只有兵工厂中的技术人员才知道,大帅并不是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