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7章 鸿章(求月票)(2 / 3)  帝国的朝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是中国第一个用洋枪,练洋操的军队,李鸿章自然精通枪法。

    瞧见中堂大人的举动,盛宣怀心一动,纵马上前道:

    “久闻中堂大人射技惊人,今日能否让宣怀开开眼界”?

    一旁的护军统领也跟着大声说道:

    “那可不是吹牛,听说咱们淮军当年在上海虹桥与长毛血战,我淮军以三千人大破长毛十万之众,大人一支洋枪⊥射杀他娘的长毛匪首一十三名!”

    虽说这人的话语有些夸张。可却也不厩虚言。实际上在这些封疆大吏之中,能文能武的也首推李鸿章。

    属下的马屁使得李鸿章呵呵笑道:

    “老夫如今眼力不济,比不得当年了!”

    话虽这么说,他那目光却往四下的搜寻起来!

    那护军统领。

    “大人可是要寻活物?那里正好有一只!”

    说着,用手一指。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村头半截黄土墙上,那只芦花公迹自站在那里,顾盼自雄发出鸡鸣。

    李鸿章笑笑。从马鞍边的枪套里拔出步枪,那略带病容的脸上倏忽杀气凝聚,举枪瞄准——

    可良久却没有响起枪声。

    再看李鸿章时,面色已是一派平和,那枪也垂了下来。

    中堂大人的举动让盛宣怀诧异问道:

    “中堂为何不射?”

    李鸿章并不回答,只是将目光凝望着那村庄——那看起来有些破落的村庄,几乎家家屋顶上都飘起了炊烟,麦秸垛旁有孩童嬉戏的身影和笑声,还有狗吠声。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盛宣怀似有所悟的说道。

    “中堂怕是惊扰百姓?”

    点点头,李鸿章反问道:

    “你们可知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么?”

    盛宣怀等人同时点头☆经方也点头说道。

    “也曾听到过。”

    将步枪装进马鞍边的枪套,李鸿章。

    “老夫虽为翰林,却起于行伍,这么多年我却是时时拿这句话来警策己身啊!”

    他一边按辔而行,一边缓缓道:

    “一个人身上带着一把利刃,他会情不自禁的有拿着这利刃去砍杀,伤害他人的冲动;同样,一个人,那怕他握有一点小的权力时,他也会难以遏制地想将这个权力施于他人。这就是为什么县衙的差役,甚至一个收税的恤,也经常作威作福,叱骂、殴打寻常百姓的缘故了吾辈为国之大臣,一言一行都将使千百万人受其利害,因此,更当慎用权力,自捻乱得平至今,老夫虽身怀利器!但迄今未曾再开过一枪,再杀一人∠夫是以此来培养定力,遏制杀心,警策自身切勿滥用权力啊!”

    众人一听不禁悚然动容,盛宣怀便与一旁感叹道:

    “中堂大人此番议论,直追古哲先贤,当为天下为官者戒!”

    “自当如此!吾辈定当谨记中堂大人,今日之言。”

    下属们的奉承,却让李鸿章喟然长叹道:

    “哪里敢望天下为官者戒?就只有于我北洋我那些当差的能听进去就已经不错了!”

    “父亲今日之言,谁听着只有我北洋,可将来未曾不是为天下为官者戒!”

    李经方口中所说的这番话,倒也不是狂妄自大,这世间大都以为将来代满而立者必为北洋必为李鸿章。

    至少这天下三分,北洋独大,可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李经方的话让李鸿章朝他看去,看着这个身穿新式军装的儿子,他的心底却是渭然长叹,但面上却是不露声色的点点头。

    “身子有些乏了,下个站就坐火车吧!”

    中堂大人的话让盛宣怀,张佩纶等人无不是常松一口气,几人连声说道。

    “自当如此,自当如此。”

    半个时辰以后,一列火车停在了芯旁,李鸿章等人便上了这里也是往胶州湾的火车,他们此行的目地的,正是北洋舰队的母港胶州湾。

    刚一进入车厢,李鸿章便拿起了今天的报纸,报纸上众多的时政新闻中,最吸引李鸿章注意的恐怕还是与东北战事有关的报道。

    哎

    坐于车厢中的李鸿章,放下手中的报纸,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再次发出一声叹息。

    “大人可是为大公子先前所言?”

    在这么多幕僚之中,最了解李鸿章的,恐怕还是张佩纶,若是换成其他人,恐怕还会以为他是在担心东北的战事。

    “还是幼櫵知我。”

    李鸿章点点头,随后又无奈的曳说道。

    “他只听出了为官者戒,可却没听出为己戒!我是怕”

    话到嘴边,李鸿章还是没能说出口,虽说这身子一天不如一天,可他总是放不开一些事情,更准确的来说是放不下,放不下北洋,也放不下中国,更放不下李家。

    “大人,您是担心,将来”

    看着眼前岳父大人那铂的脸庞中显露出的忧荣,张佩伦心知大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