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2章 划时代的惊骇(为新书求支持)(2 / 3)  帝国的朝阳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式的火力投射范围,来提高主炮命中率。根据战国级投入使用后进行的测试,采用统一指挥火控的战国舰相比之前的战列舰,命中率提升了五倍以上!

    只是在这一瞬间,任何一名狐军官看到“战国级”的时候,都能够意识到一点,相比之前的战列舰,“战国级”在战斗力上有了成倍的提升,使得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让各国之前建造的战列舰纷纷落伍。任何一个狐国家都能够从“战国级”身上看到了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机会——英国皇家狐数量庞大的主力舰因为战国级的出现而落伍,各国只需要按照“战国级”创立的新标准,建造具备类似特征的新式战列舰即战国舰),在新式战列舰的数量少不少于英国,就能够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

    但是现在,面对六艘横空出世的“战国级”战列舰,这些曾充满骄傲的,自信能够用2o艘战列舰把中国狐的咄咄逼人的态势逼回去的美国狐官兵,却不得不无奈的面对一个现实,他们不仅未能打压中国人的势头,反而在双方的第一次“遭遇”中,就丧失了全部的锐气——六艘“战国级”所贮藏着的强大力量,已经远远过美国引以为傲的“大白舰队”。

    “我的上帝!”

    作为舰队司令官的罗比少将,虽是年迈,但在看到这六艘军舰所贮藏的强大打击能力时,立即意识到其对狐革命性的意义,在片刻的惊骇之后,他立即恢复了平静,用旧能平静的语气说道。

    “我想,我们今天所目睹的将是新时代的开篇,相信我,先生们,从今天开始,他们”

    凝视上缓缓驶来的战舰,罗比少将最后又长叹口气。

    “他们开始了一个大海的时代之门,在这个大门之世界,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会为了大海投入最后一块金币”

    是的,这六艘军舰势必将会掀起了各大国建造新式战列舰的狂潮,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想被他国越,势必需要建造新的军舰队,而美国也不例外,而最令人气恼的是,美国用了两年打造的舰队,却在一夜之间,被中国人淘汰了。

    如果美国想要继续在这澈赛中敝对中国不处劣势的态势,就势必需要建造新的军舰,无论是否愿意,美国都必须这么干,至于这二十艘刚刚服役的军舰——他们已经成为了一堆废铁!

    “今天之后,全世界都会重新检视自己的舰队!”

    相比于美国人的惊骇,作为随舰观察员的英国狐少校约翰逊是在澳大利亚时,应美国的邀请登上了“密西西比号”战舰,原本在离开澳大利亚之后,曾经为大白舰队在整个航行过程中的优异表面而表示惊讶,在近似实战状态下的远航正是对其战舰的续航力?机械的可靠性以及舰员的素质和耐受力的一次实际检验?而美国人的表现无疑是非出色的,甚至过了皇家狐。

    就在约翰逊少校为世界狐俱乐部中又涌现出一个强国时,中国的新式军舰再一次震惊了约翰逊,让他在第一时间意识到,或许皇家狐拥有数倍于美国狐的战舰,但是现在——在这种新型军舰的面前,他们就像是孩子们过气的玩具一般,是不值一提的。

    何止会重新检视自己的舰队,甚至可以说,从今天开始,中国人已经重新定义了战舰,重新定义的了战争,而更为致命的一点是,中国居然一次拿出六艘新型战舰迎接来自太平洋对岸的挑战。

    “对于英国而言,这也许是个好事!”

    约翰逊少校如些想到,自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美国已逐步由农业国转变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并于1894年正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强国?工业的不断展加了生产的积聚和资本的集中过程,使美国迅地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此时美国西部已经开拓完毕,拉丁美洲已成了它的后院,加勒比荷了它的内湖?浑身旺盛的精力无从宣泻,美国的目光开始盯向遥远的世界?

    而当他们试图把目光投向世界的时候,在太平洋的对岸,这个新生的帝国果断的迎接了这个挑战,对于英国而言,无疑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至少可以让英国无须在专注欧洲的同时,又需要全力防备这个世界头号工业强国。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美两国在太平洋上的对峙或者说对抗,将有利于英国的世界政策。

    作为狐军官的约翰逊,先考虑到了英国的利益,此时,看着那六艘威风凛凛的新锐战舰,他反倒是没有感觉到任何惧意,反而用好奇而又欣赏的眼光打量着它们,此时,对于他来说,除去庆幸着中国人的果断迎击之外,更多的却是对这六艘新锐战舰的好奇。

    “轰”

    在众人的惊骇之中,作为舰队旗舰的“秦国”号战舰先鸣响了礼炮,这是为了迎接大白舰队的访问,尽管根据通行的国际惯例,大白舰队悬挂的是少将旗,但“秦国号”仍然按照大白舰队一路上受到的欢迎,以21响礼炮欢迎着这支远道而来的客人。下马威是下马威,礼节却是礼节。

    在迎接舰队鸣响21响礼炮之后,大白舰队亦在惊骇中以21响礼炮向面前的这些新的海上霸王龙致以最高的敬意,一时间空气中弥漫着礼炮喷出的硝烟和煤烟、油烟,滚雷般的炮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