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故;因为得襄阳就能在战略上保有进取之势让孙、刘无法结盟从而各个击破。
就荆州与东南的关系而言则江夏是一大关键。以江夏为中心的荆州东部乃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结合部。长江中游的主要支流大多在这一带注入长江使江夏成为水运交通中心和枢纽。长江中游由於两侧地形地势之故除长江一水可通外并无其它畅通大道;加上长江出荆州後江面渐宽无险可扼这种客观的自然情况遂使上下游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关系:东南地区必须倚荆襄上游为屏障荆襄地区对东南却具有一种天然的离心力。
在对抗来自北方的进攻时荆襄地区常常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战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一旦形势变化往往构成对下游地区的压力。这种双重的特性决定了立足东南的政权会力图在对荆襄地区的政策上体现双重意图:既要使其挥可靠的屏障作用又要将其威胁下游的消极意义降至最低。这也正是第一次大会战中孙策会舍徐州、两淮而谋荆襄的缘故。最後失败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甘宁拚死命坚守了江夏三个月之久。
以江夏为中心的地区作为长江中、下游间的结合部无疑挥牵制东南的重要作用。东南的势力能否延伸到荆州保持久远控制进而窥伺天下就取决於对江夏和周围地区的控制。早年孙策於江夏西南的沙羡击败黄祖势力才得延伸到荆州东南。在“前世”这也是赤壁之战和袭关羽、据荆州的重要因素;孙权为巩固上游曾两度迁都到江夏改名武昌可知其对东南政权的重要性。
单就荆州的内部形势而论其重心则在江陵。江陵地处江汉平原交通便利经由长江可以连通东西万里。以江陵为中心北据襄阳南控湖、湘东连江夏西守西陵足以撑开荆州形势应接四方。东汉初公孙述据益州部下荆邯晟建议公孙述尽辖下精兵遣将东出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
刘表初到荆州荆州名士蒯越也建议他“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
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对刘备分析道:“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
这种分析当时也得到陆羽的肯定对刘备补充道:“不守江陵则无以复襄阳、图巴蜀、保江夏、固长沙。反之守江陵则可以开蜀道而守襄阳则可以援川、陕守江夏、九江则可以蔽全吴。蜀、汉、吴、楚并而为一则东南之守固矣。由西、南围河北再遣将由西北出临并州平城、晋阳等出壶关、上党而胁邺城则神州可一举而定。”
但是现在陆羽却主张“借荆州与孙吴”无异於养虎贻患徒使三分之势愈为巩固大不利於一统之局所以徐庶才会那么打从心里不同意对陆羽道:“诚如孔明所言荆南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乃用武之国。东流下为汉水汉沔之上以襄阳为都会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方城险峻土沃田良水路流通转输无滞进可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游。同时沅、湘众水合云梦之波而输之於江以江夏为都会乃扼东南之钥故孙吴常意於此。加上豫章西江与鄱阳之浸浩瀚吞纳而汇於溢口以九江为都会乃江东南抚山越西连荆、楚以抗中原之要凭。今若再与之荆、楚无异使鼎足之势更为坚固一统之业恐非三、五十年能成。”
陆羽道:“你说的固然对但忽略了“人”的因素。孙仲谋乃枭雄之流以其务实个性除非以荆州固其志否则必投向曹营。自然以曹……就是葳儿的父亲按他个性和郭奉孝的作法极有可能将淮、泗借与孙吴以为拢络。对於江东来说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届时曹、孙联盟成立再来一次联手夹攻你我可有把握?”
徐庶正要回答陆羽摆了摆手起身踱步道:“我并非不相信你的能力只是周公瑾也不是易与之辈而且你还要考虑到二将军。我想除了主公他是谁的账也不买的。我和孔明还有点把握能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义你恐怕很难让他像子龙、兴霸那样听命行事呀!”
徐庶不由神色凝重起来。因为确如陆羽所说先是周瑜之能并不亚於诸葛亮和庞统如果当初孙策不分兵荆南而是呼应曹军集中力量猛攻江夏恐怕荆州早已丟失了。
其次是关羽孤傲又有自己的战略考量届时恐怕要花许多时间协调一旦贻误战机必会牵动大局。想著也只能苦笑以对却道:“即使我赞成了二将军又岂会配合?你难道不担心他一意孤行坏了大计?”
陆羽从怀中取出一封信来递给徐庶道:“这是主公亲笔信函如果必要时你就拿出来给二将军过目。还有……”说著拿过一件东西放在茶几上道:“这物件也可能派得上用场你就先收著。”
徐庶看了也不由点头笑道:“亏你设想得周到。以这两件东西一软一硬二将军也只好俯听命了。”
说著忽然管家来报说关平求见。
徐庶皱眉道:“宛城要地坦之向来稳健辅佐二将军正适合怎地轻易前来?莫非……”说著看向陆羽。
陆羽点头道:“不错是我有要紧的事要吩咐所以才让他兼程赶来。”
见到关平陆羽竟然向徐庶告辞让徐庶差点回不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