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三章 煤盐铁米(2 / 3)  三国志之辅佐刘备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由於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粮库中的粮食丰足有盈馀,只要挺过这几年,待从北方迁来的百姓,和从山中迁出的山越族百姓,开垦出更多的荒地,加上北方先进的耕种技术传入,粮食就不成问题了。

    总的来说,刘备军的势力还是欣欣向荣,不断的发展壮大。

    在工业方面,瓷器和玻璃器皿依旧供不应求,新野和桂阳分别成了玻璃之城和瓷都,另外钢铁和纺织工业都蓬勃发展。解决了铁矿的问题,宛城、汝南和襄阳等地军工厂就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一月之间竟然打造出三千多套黑龙兵团所要的复合盔甲,和两千多套白龙兵团所要的钢甲,不能不说是效率惊人。

    而丝绸纺织业和棉纺织业也都更进了一大步,在陆羽兴办棉纺织业之初,他就实行的是作坊工厂式的集中生产,而且陆羽在一些老师傅的帮助下还改进了纺织机,发明出了一种叫飞梭机的纺织机。所以棉布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也降低了成本。而随著刘备军占领交州,棉花的供应问题也解决了。棉布以其低廉的价格,让所有的百姓都能够接受。

    一时间,棉布也是供不应求,扩大生产成了当务之急。为此陈群心急火燎的找上了陆羽,陆羽听了微微笑道∶既然棉布供不应求,就让户部拨款再建几家棉纺织厂,我们总不能和钱过不去是吧?

    陈群听了微微皱眉道∶白龙与黑龙二军急於改制盔甲,户部府库中已无馀钱。我已与季常商量数次,均无所得。

    陆羽依旧微笑道∶不是有很多有钱的财主,眼巴巴的盯著纺织厂吗?就跟他们说,他们出钱,我们出技术和房子,合办纺织厂,赚了钱对半分。

    陈群一听不由大惊失色道∶棉布乃我钱赋命脉,岁入占府库二成有多,如此岂不是人人都知晓这棉布纺织之术。到时人人经营,我们还有何利可言。

    陆羽听了向陈群耐心解释道∶棉布纺织技术不过就是那台飞梭机,这绝对瞒不了一些有心人。我已经收到暗箭的密报,曹操和孙策都已经派人混进了纺织厂中。如此我们索性大方些,将这技术公开,一来可以再赚一把,二来那些想与我们合办纺织厂的富商,都得把工厂建在荆州和交州境内,这样我们的棉布纺织就大大的扩展。而且这些厂都得交税,虽然直接从棉纺织厂里赚的钱少了,但税收可是大大增加了,失之东,得之桑榆,也是好事。

    陈群闻言恍然大悟。而两人这一番话的结果,就是第二日襄阳府衙的门栅被踩断了两次。希望能和刘备军合办棉纺织厂的人挤满了整个府衙,要不是有城卫士兵,陆羽他们恐怕出入都成问题。

    在农业方面,由於棉纺织业的进一步扩大,百姓种植棉花的热情高涨,刘备军占领交州的半年多间,棉田的规模就扩大了一倍有馀。

    而由於丝绸对应的都是那些富人,所以丝绸并没有受棉布多大的冲击。江陵的陵绣依旧为富人争相追捧,妇人小姐更是以能得到一匹陵绣而与有荣焉,所以桑树的种植也进一步的推广。

    而对於江南的丘陵,陆羽也想出了一些方法,就是在一些较平坦的丘陵上,种植茶树和果树这样的经济林木,再在山林中发展养殖业。而且他还在原来南山牧场兴办了一个更大的牧场,用来圈养和培育马匹。当然这一切都只是陆羽的试验,至於效果如何,只有以後才能知道。

    而在商业方面,由於刘备军不遗馀力的鼓励发展商业,此时荆州境内的商业只能用繁荣昌盛来形容,各种大型的卖场和大型的商会纷纷在各地出现。

    新野和桂阳由於一者位於沟通河洛的咽喉之地,一者在通往岭南的必经之路上,再加上两者分被盛产玻璃和瓷器,因而成为了刘备军南北两大商业中心。

    江东,建邺城中。

    吴侯府的後院中,本应茂盛的树枝光秃秃的一片。院中飘满了落叶,狂风卷起,带著落叶满天飞舞。天地间彷佛充盈著一股霸气,而这股霸气则是一柄枪上传来的。

    枪长八尺七寸,浑身上下呈现出一种古铜色,缠著红缨的枪头闪烁著比烈日更耀眼的光芒,这柄枪就是孙策的霸王枪。

    枪是好枪,但枪上能有霸气,则是因为使枪的人。

    孙策枪风一收,原本被狂风卷起的树叶纷纷落下,但却被硬生生推出去一丈远。在孙策周围一丈内,乾净得彷佛连一丝灰尘也没有。

    孙策收枪不是因为他已经练完了,而是他看到自己的叔父孙静走了过来。

    孙策原本霸气盎然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强烈的反差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亲和力。孙策此时恭敬的对孙静道∶叔父有什麽事吗?

    孙静满脸微笑的道∶蒋钦和丁奉他们回来了。

    哦。孙策颇有一丝意外,但随即化为欣喜,高兴的问道∶此时正在何处?

    孙静笑著道∶他们正在前厅等候,似乎带了好消息回来。

    孙策一听更加高兴,将手中霸王枪扔给旁边的一个侍从,和孙静并排走向前厅。

    前厅中,蒋钦、丁奉恭敬地站在孙策面前,但眼中明显露出一丝兴奋。

    蒋钦此时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