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卷新时代 第45章 离别 (求月票!)(2 / 5)  小市民的奋斗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场依然是非常宽敞,第一层阶梯上,是四排类似于主席台的座位,它们位于会场北侧靠墙的正中位置。第二层阶梯上,则显得有些空虚,只有搭建起来的小台子,台上有一个的如众星捧月般的演讲台,那是为将在国会中发表演讲或是接受质询的人专门准备的,它的位置相当显眼,是整个会场的焦点。第三层阶梯,也就是最下一层的阶梯,成扇形安排了数百张的桌椅,这就是给来自中国各省、区议员们按排的席位。

    共和中国历史上每一部法律以及对外政策的基准都是由这些座位上的人投票决定通过的。为了保证国会决策的公开性,在整个会场的四周,还安排了很多的记者专用席,每次国会中有重要会议召开的时候,这些位置上就挤满了来自国内甚至是世界各国的记者。正是因为如此,国会除了那些需要绝对保密的决策之外,大部分的会议内容都是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公众得知的。

    眼前的这一切都是自己一手嫡造的!自己嫡造的这一切,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吗?司马不知道,但司马相信那句话,如果不相信,梦想永远不会成为现实,而现在自己选择了相信,相信一个即便是在几十年后,仍然被人们怀疑的一个梦想。

    的确,尽管在这个时代“共和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这种共和却不过是中国式的共和,只不过是换了个称谓而已,或许真正的共和始于共和九年,而不是共和元年,而今天自己将要做的这一切,或许才是共和国最重要的一步。

    无论自己是否真心实意,但至少自己正在做着一个尝试,就像自己一直以来所做的尝试一样,将千百年来绝对的中央集权式、上下级隶属关系的政府系统割裂开来,或许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削弱、分裂自清末以来就已经铁板一块的地方势力,但意外的收获却是在过去的八年中,大多数国民至少在市、县两级实现普选,尽管不尽完美而贿选之类的丑闻更是屡见报端,但毕竟已经有了一个开始,这条数他们已经走了下去,但愿未来千百年,他们仍然会走下去。

    “至少我还可以监督!”

    想到现实司马在心中自叹着,监督或许是未来几年之中自己最重要的职责,无论如何都必须要确保未来几年国家的稳定,国人善于归罪,如果这一界内阁造成国家不稳,一些人或许会将其罪归疚于的共和、归疚于民主,这绝不是自己愿意看到的,如果那一天真的出现,或许将是自己最大的失败。

    内心有些感慨的同时,司马环视了一眼第三层台湾四界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他们已经站了起来,议会大厅内非常静,静有些出奇。这种近乎诡异的寂静持续了近两分钟,甚至直到司马坐到自己的坐位上时,这种静寂仍然持续着。

    过了一会,众议院议长才拿起手中的木棰,重重的落了下去。

    “诸君,今天或许将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今天诸君将有幸见证历史!”

    “啪、啪……”

    掌声几乎是在瞬间同时响起,起初声音很底,但很快就演变成成暴风雨般热烈的掌声,两院的新老议员全部站立,望着总理报以发自内心的掌声。

    “……”

    掌声中司马站了起来,不停的向这些议员鞠躬,此时司马甚至有一种错觉,掌声令坚固的基石议会大厅的墙壁晃动了起来,地板也震动了……

    根据国会的安排,在议员的对面司马获得了一个座位。然后由议长作出介绍,司马则要站起来,以鞠躬礼向议员们表示谢意以及对他们的尊敬,而两院议员则不必鞠躬还礼,两会议员是四万万六千万国民推行出的代言人,他们无需向任何一名政府官员鞠躬,民众不需要屈从于官员,这是共和国最基本的前提。

    但这些议员却在司马向三面鞠躬表示尊敬时,所有的议员都站着用鞠躬和掌声作为回应,尽管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做,但出于对一个的尊敬,他们却愿意弯下自己的腰,相信每一个国民同样都会同意他们这么做。

    最后,司马以简短讲话“交权”,在交出象征共和中国国务院权力的印章后,司马内心有些恍惚,或许内心深处自己并不愿意交出这一切。

    “现在,我已经完成了人民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与监督之下,我已经服务国民、国家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

    短短的几分钟的仪式,却使每一个人都感动不已,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必须铭记这一刻。

    近乎麻木的交出全部权力之后,司马的脑海中有些恍惚,甚至未曾全部听清议长表示接受的讲话内容,自己这么做到底是对是错!但司马使终克制着自己不让自己朝那放宪台上国务院印章看去,以免自己弄出什么笑话出来。

    “……你在这个国家捍卫了共和与自由的理念,为无数得已享受共和自由之幸福的人们树立了典范。你将带着同胞们的祝福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但是,你的道德力量并没有随着你的退去一齐消失,它将激励我们的子孙后代……”

    甚至直到轮到自己做告别演讲时,司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