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卷新时代 第177章 目的(求月票!)(3 / 5)  小市民的奋斗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几个小时后,满载着墨绿色军用标准集装箱的列车驶入了葫芦岛港,港口内的一架起重机把108个钢制集装箱装到了一艘停泊在港内的老旧的自由轮上。三天天之后,这艘装载着486个标准集装箱的“东方65号”货轮就会驶入了日本的横滨,在那里有一列火车正等着装上这些金属货柜,把它们运往目的地。

    “六式半自动步枪8。75万支、五式轻机枪7864支、六式两用机枪8651架……”

    海关检查员检查着手中的报关单。每个集装箱都附带一张货物清单,上面列出了集装箱里都装了些什么。但是,无论是轮船公司还是港口,都不能保证货物清单上所写的与集装箱里的实际内容完全一致。但此时,对于这些海关检查员而言,他们并没有必要检查这些商品。

    “这是国务院的授权出口的物质!”

    负责扣送货物的军官如此解释道,对此海关官员早已经见怪不怪,过去的一年多之中,大量的国防军储备的老式的军火,通过货轮源源不断输送到了各国,只不过这一对输出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日本而已。

    “看到了吗?就是这玩意,帮咱们建立现代化的后勤,这些武器从出库到现在只用了7个小时,再过五天,这些武器就会被卡车运到日本人民军的各个部队之中。”

    在海关例行公事的检查着报关单时,一名少校军官向身旁的少尉解释着码头上密密麻麻的集装箱,这小小的不起眼的集装箱,曾经被国内杂志评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新的四大发明,他改变了整个世界。

    二十五年前,几乎全世界都很难真正地理解源自西北边防军“集运箱”的集装箱,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多大的变化。在共和5年,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购物者在美国中部的商店里还不常看到中国生产的低档商品,中国的工厂还没有把他的商品卖到世界各地。在集装箱出现之前,货物的运输非常昂贵,以至于有很多东西跨越半个国家运输都不划算,更不用说跨越半个地球了。

    在那时,集装箱运输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世界上的大多数贸易中心都非常重视码头。货物运输是一个市内的行业,雇用着数百万人。这些人带着各种货物,或拖或推、或车载或肩扛地往返穿行于城市各处与码头之间。在码头区,一群群的工人背着货物爬上跳板,在轮船的底舱里艰难行进,最后把箱子和桶堆放到各个角落。

    很多码头的前面一般是仓库;如果不是仓库,那就一定是工厂。就像几个世纪以来一样,为了更快地运进原材料和运出制成品,制造商仍旧聚集在码头附近。不管是在旧金山还是在蒙特利尔,在汉堡还是在伦敦,在上海还是在里昂,都是如此。

    而当时的地处内陆的西北,却没有这种便利,在最初的两年,西北工厂生产货物,从工厂装上火车、从火车运到码头,其间复杂的转运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以至于工厂甚至不得不压低利润以保证用较底的价格赢得市。而在此期间搬运工人的工资,要占到货物运输的总支出的一半。再加上支付给码头所有者的吨税,货物航运成本的60%~75%是发生在轮船停泊于码头上的时候,而不是发生在轮船航行的时候。

    为了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共和5年,西北公司设计一种标准化的集装箱,其形式是一种可卸下的封闭货车车厢,可以很容易地用起重机在铁路平板货车、汽车底盘、仓库地面和船只之间转移,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的运输费用,尤其是搬运人工支出。而这种标准化集装箱,则是出自西北边防军的物资集运箱。

    共和5年11月12日,用油轮改造的“自由15号”集装箱货轮搭载202个集装箱的,202个集装箱内将有4015吨货物,主要是军火、食品、机器和车辆零件,他还装载了53辆平板卡车,这批货物的数量达到惊人的125482件,而且大小和种类各不相同。

    12月23日,“自由15号”货轮进入法国里昂港,船队中的其它23艘商船都是采用传统的散件运输。在里昂港在一台特制的龙门吊式起重机的帮助下,这批货物仅仅只用了4个小时的就完成装卸,而船队中其它的商船,码头工人昼夜不停地干活,他们卸船用了4天时间。当自由15货轮运送的货物轻火车又经卡车被送往前线时,交到士兵手中时,同一船队的货物甚至还未完成卸船。

    战争改变了一切,战时英、法两国码头工人数量的不足,使得拥有集装箱专利的中华远洋航运公司不需要担心码头工人因集装箱夺去工作的罢工,集装箱运输因其无以伦比快捷性、低成本,使得中远洋海陆联运能力比一年前提高了5倍,这项业务在战争期间迎来爆炸性的增长,更在战争期间迅速发展最重要的货物运输方式,甚至是集装箱帮助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过去,满世界跑的商船水手们可以在异国的港口上岸玩儿好几天,而如今,他们只能在存放集装箱的偏僻堆场上逗留几个小时,一旦高速的起重机完成了那些金属箱子的装卸,他们的船就会立刻拔锚启航。

    集装箱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从而改变了世界经济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