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百万大军并非都像吴军那样装备了先进的卫国式步枪和五九步兵炮等武器装备,就算李卫国再有钱,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拿出四十万人所需的全部武器装备,毕竟江南制造局的产能每年只能满足二十万人装备。再说原来的太平军和湘军,他们对李卫国的忠诚度肯定不如吴军高,换做任何一个君主,都不可能给这些新降的军队装备上最强武器的。
当然,太平军被灭已经一年多了,经过一年的“教育”,太平军对李卫国的归属感还是不错的,毕竟李卫国也要反清,这跟太平军推翻满清的理念相同,因此接受度较高,如今的二十万太平军基本上不会轻易反叛了,李卫国已经开始陆续给他们发放新式武器装备了。
但对于湘军而言,他们对李卫国的归属感就差很多了,由于是刚刚投降,军心不稳,再加上湘军和太平军是死仇,战场上的血海深仇太深,这两支军队都在李卫国帐下,矛盾天天都有,经常发生冲突,因此李卫国更加不可能给湘军分发先进武器装备了。
这样一来,李卫国的南洋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只有原来的六十万吴军,二十万太平军很快都将配发新式武器装备,战斗力也会大幅度提升。而湘军还是原来的湘军,战斗力有,但李卫国不敢用。
因此,李卫国实际上能动员的只有八十万军队而已。
靠这八十万军队,跟满清朝廷的八十万大军作战倒是没有问题,但还有三十万英法联军,这就是大问题了,所以李卫国短时间内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有强大的武器装备来支持。
加特林机关枪李卫国已经看过了,准备在三个月内完成一百门,在战场上一定会取得巨大战果,这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来李卫国顺便视察了卫国式步枪和五九式步兵炮的生产线,查看这两款主战武器装备的产能,因为接下来的大战爆发,战场上的损失需要及时补充,否则战斗力将大打折扣,被削弱,谁能储备更多的武器装备和弹药,谁就可以多一分胜算。
此时的卫国式步枪和五九式步兵炮已经经过了四年的不断改良,毕竟当年的卫国式步枪技术已经转卖给了英法等国,虽然给英法两国的是阉割版本,但凭借英法两国的工业技术和人才储备,相信很快就会逆向复原全部技术。如今四年过去了,英法两国早已经大规模装备了卫国式步枪,那么李卫国想要在步枪上保持对英法等列强的优势,就必须不断的改良才行。
现在的卫国式步枪已经经历了两次大改,枪机零部件得益于车床技术的进步,加工更加精密,损坏率大幅度下降,已经完全媲美历史上的毛瑟98步枪了,只不过前者口径是7.92毫米,后者口径还是9毫米,装弹后的整枪重量要高于毛瑟98。
只是,尽管改良后的卫国式步枪优于英法军队使用的卫国式步枪,但到了战场上,双方都使用这种武器,之间的差距已经不明显了。如果说上一次淞沪会战时李卫国的军队是因为装备的决定性优势取胜的,那么再来一次淞沪会战的话,同样装备卫国式步枪的英法联军,就不可能再出现一边倒的优势了。
可以说,尽管江南制造局已经将卫国式步枪进一步改良了,但战场上的效果并不会很明显,若非要说优势,那顶多是生产成本下降和维护费用下降罢了。
卫国式步枪没有明显改动,但五九式步兵炮却是大改了。
之前因为五九式步兵炮的炮管寿命只有150发左右,膛压不足导致,口径只有70毫米,身管短,威力和射程受到了限制。如今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后装炮一样可以实现大口径和长身管了。
五九式步兵炮升级为六二式,口径变成了75毫米,倍径延长到了15倍,使得身管达到了1125毫米,不过这样长的炮管无疑牺牲了一定的高低射界,但好处却是威力增强,穿透力是五九式步兵炮的两倍,在500米内可轻易击穿一米厚城墙。
六二式步兵炮是被用于直瞄火力支援的,这不像五九式步兵炮,既可以直瞄,也可以曲射。
有道是术业有专攻,六二式步兵炮没有了大仰角曲射能力,却突出了直射攻坚能力,一旦碰上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可一炮将其摧毁。
不过,这并不代表李卫国就放弃了曲射支援火炮。
相反,从五九式步兵炮在淞沪会战中的曲射支援作战时取得的巨大战果中,李卫国意识到了榴弹炮的战场支援作用。
尤其是今后的地面战争恐怕将要向堑壕战方面发展,所以能够曲射的榴弹炮火力支援至关重要。
取消了六二式步兵炮的曲射能力,李卫国却允许江南制造局发展了口径为125毫米的中型榴弹炮,以及155毫米口径的重榴弹炮。
五年前,江南制造局还在为80毫米口径的火炮气密性发愁,如今已经得到彻底解决,不但研制成功了六四式125毫米10倍径中型榴弹炮,更是在最近研制成功了六五式155毫米口径11倍径的重型榴弹炮。
得知这件事的李卫国特别高兴,他正想给他的军队装备高中低三挡口径的火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