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一章 直运之弊,三教论衡(2 / 3)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没想便一口应承,说道“能促进数学研究和发展,某责无旁贷。”

    “那徐某便先行谢过了。嗯,某还有一物要送给李博士,计算起来准确、快速、灵便。”徐齐霖拱了拱手,又请李淳风坐下,亲手给他斟茶倒水。

    李淳风端起茶杯又放下,颇有些急切地问道“此物在哪里,快拿来我看。”

    徐齐霖呵呵一笑,起身去打开旁边的柜子,但见里面一堆的算盘,都是木制上漆。其中一具却是檀木所制,形制也小巧精致,显得档次很高,与众不同。

    把铜制算盘和一本口诀书递给李淳风,徐齐霖解释道“此为算盘,附有口诀,加减乘除皆可珠算,熟练掌握后,堪称神速。”

    李淳风拿起算盘摆弄了几下,上一下四的规制,他立刻就明白了所表涵义,说道“嗯,类似于算筹,功用如何,待某回去再试。”

    说着,他指了指柜子,猜测道“那里的算盘是徐丞要发给算学馆学生,教授珠算所用”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再过段时日,市面上亦会有算盘附带口诀出售。但某觉得,要推广普及,却需很长时间。”

    “只要用得便利,名声传出去,又何愁无人使用”李淳风对此倒并不太关心,把口诀小书和算盘收好。

    将要起身告辞时,他又突然想起一事,开口说道“徐丞要某打听的事情已经知晓,那潘道心乃是茅山宗宗师潘师正之孙,刘正和乃是名道刘道合之子”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

    而潘师正应该算是茅山宗的第三代宗师,其师则是被人们称为“王法主”的王远知。

    据载王远知是一位神奇的预言家,他对当时的各种政治变故都作出了准确的预测。包括李渊会得天下,李二将是太平天子等等。

    李二即位后,敕于茅山为王远知造太平观一所。高宗和武则天时,又都给他追加了荣誉称号。

    而潘师正则是奉师之命,来到中岳嵩山观,要在北方大力发展茅山宗,开拓茅山宗阵地,坚决与佛教相抗衡。

    但潘师正真正名躁天下时,却还要等到李治继位,得封“天师”之后。

    “刘爱道携子刘正和,还有潘道心,是来长安观摩三教论衡的。”李淳风最后作了说明,看着徐齐霖道“太子殿下不日将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论道,徐丞亦知道此大事吧”

    我知道个屁。徐齐霖嘿嘿一笑,显是对什么论衡知之甚少,也不是很感兴趣。

    李淳风看徐齐霖的模样,也知道他对此一无所知,不由得笑道“徒逞口舌之利,某对此也不甚关心。”

    儒释道的三教之争主要就是佛教和道教之争,自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驳斥道教不老不死之说等,揭开三教论衡之始。

    而道佛之争历经南朝、萧齐、北朝、隋唐、宋代、南宋、明代、清代、民国,可谓是历史悠久。

    自唐高祖武德七年始,每逢重大节日或皇帝生日,朝廷都会举行“三教论衡”,道儒佛三家都要派出代表与他人辩论本家经义。

    说白了,三者在教义及礼仪上的论诤,通常就是为了争夺帝王的信仰,以及更多的信众而发生冲突。

    因此,所谓“论道”,不过是团体、组织之间的权力之争,赢则既得利益,输则交出权力。但相比基督教和教的千年纷争,儒释道之争还算是温和的。

    徐齐霖对此虽不感兴趣,只是随口问道“依李博士看来,三教论衡以何者领先”

    李淳风沉吟了一下,说道“道家蔡晃,讲道论好,独秀时英;纪国寺慧净法师佛法精湛,兼涉道法。某实是不好揣测。”

    能参加这三教论衡都不是泛泛之辈,不仅自家的经义要滚瓜烂熟,还要通晓别家的教义,才能攻其薄弱,难其谬误。

    嘿嘿,不关己事呀只不过,李承乾现在看来还算正常,至少在表面上还没完全暴露、恶名远扬。否则,李二陛下也不会让他来主持这三教论衡。

    李淳风拿着算盘走了,徐齐霖也把什么三教论衡抛到了脑后。自己这边还有一大堆事情,谁管他和尚道士斗嘴掐架呢

    九成宫。

    晋阳和新城这姐妹俩儿正在说着悄悄话,却是关于小昭来了之后的称呼问题。

    新城没想到,兕子年岁稍长,却考虑得比较周全。

    “哦,当着小昭姐的面儿,不能称呼小舅,只能叫徐小郎。”新城听着姐姐的交代,有些迷惑地揪了揪垂下耳边的头发。

    兕子用力点了点头,耐心地解释道“你想啊,徐小郎和小昭是兄妹,要是管徐小郎叫小舅,那小昭岂不也得改称呼”

    “改什么称呼”新城显然还有点论不清这辈份怎么排,傻傻地望着阿姐。

    兕子摇了摇头,说道“那就要管她叫小姑啦,你怎么听不懂呢”

    新城眨巴着大眼睛,觉得叫小姑也没什么呀,她和阿姐不也有好几个年纪不大的小姑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