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七章 漕路多艰(2 / 3)  大唐第一全能纨绔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崖,肩背纤绳把船拉,屁股撅天上呀,脑袋夹到腿圪拉,挣俩钱拿回家呀,养活妻儿和爹妈”

    后世还有纤夫拉船所喊的黄河号子,可谓真实生动地记录了纤夫们拉船之苦和逆水行船的艰难。

    徐齐霖感慨之余,也在考虑是否能把这狭窄的栈道拓宽加固,变成能运输粮食物资的道路。

    也不用什么双向几车道,哪怕是单行道,只要能尽快越过砥柱之险就行。

    而这个想法也不算离谱,想想秦蜀古道、三峡栈道,都在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然,可行与否,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案,还需要徐齐霖实地考察,并听取专家的意见。

    休息好,准备齐全,徐齐霖等人又登船出发,顺流而下,直向三门峡而去。

    在离三门峡还有七八里地的时候,船工们便在一个汉隋时期的古渡口靠了岸,给徐齐霖等人指点讲解着岸上的情况。

    徐齐霖记在心中,带上随从弃船登岸,并让船只继续航行,过了砥柱后,在三门峡东面等待他们。

    沿着河滩往东走,徐齐霖等人边走边观察地形地势。走了一二里地,便看到岸边的一处台地。

    这片台地东西约百米左右,南北约二三十米,紧挨着河滩。

    “且在图上标记下来。”徐齐霖吩咐着,“若前方再无合适之地,恐怕只有在这里建仓了。”

    一个官吏伸手指了指,提醒道“徐丞请看,这是第一层台地,再往上还有个小村子呢”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是不是船工所说的上仓村派人去打听一下吧”

    徐齐霖掏出望远镜,仔细瞭望一番,才让人去村里打听,最好能请到走过三门峡的向导。

    派完人,徐齐霖等人上到台地,丈量勘测,记下诸般数据,又休息等待了片刻,才见到派去的官吏领来了两个人。

    这是一老一少两个百姓,对突然来到这穷乡僻壤的官吏感到惊讶且惶恐。简单询问之下,竟是村长和他的儿子。因其在三门峡东的龙岩村有亲戚,倒是走过小路前去探视。

    徐齐霖温言抚慰,说明来意,并拿出铜钱作为酬劳,请他们充当向导,走走那条小路。

    村长急着推却,但徐齐霖执意如此,也只好收下,引着众人沿河向东行去。

    一路行去,但见沿岸峭壁峻岭,道路狭窄。人行尚可,要运输物资,却是不行。而且,这条小路离河滩较近,一旦河水上涨,便会被淹没阻滞。

    边走边查看着地形地势,徐齐霖随便地和向导攀谈,却又打听到还有一条山路也能到达龙岩村。只不过要翻山越岭,比较费时耗力。

    “老人家带我们走完这条小道,再辛苦走一趟山路吧”徐齐霖说道“依某看,这条小道想要走车马,很难。”

    村长见徐齐霖年少,且态度和蔼,并不趾高气扬、吆五喝六,倒也愿意再辛苦一下,对徐齐霖的说法也甚是赞同,“山路亦是难行,但开凿拓宽修整后,应可行走车马。”

    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这条小道每逢涨水便会淹没近半,山路却是没事。”

    徐齐霖现在也不敢确定山路便能改造成功,如果不行的话,也只能在峭壁上掏出凹槽之路,再辅以石柱木板的栈道,用这耗时费力的办法达到目的了。

    进入三门峡,便听见了巨大的水声,河水也显得更加湍急。又走了一段路,便看到了被称为神门、人门和鬼门的三道河门。黄色的泥水在河门里撞击纠缠,令人心惊。

    徐齐霖很担心,目光搜寻之下,并没有发现船只残骸,不禁自言自语道“那两艘船应该没事,已安全过去了。”

    “徐丞不必太过担心。”一个官吏在旁安慰道“现在不是汛期,他们又是最有经验的船工,定然无事的。”

    村长在旁附和道“这里还不算最危险,再走一段路,便能看见砥柱了,那里才是鬼门关哪“

    徐齐霖抹了把脸上的汗,催促众人加快脚步。

    时间不大,他们过了三门,一座横在河中的山形巨石映入了眼帘。

    河水过了三门,汹涌地冲向砥柱,冲撞着、拍打着,溅起的波浪和水花腾空而起,如一道烟柱升上天空数丈之高。

    徐齐霖被这大自然的声势所震惊,微张着嘴巴,凝神望着那傲立于水中的“中流砥柱”。

    砥柱山在千百年的水流冲击下,已经布满了伤痕,变得斑驳不平。但它依然稳健地屹立着,沉默无言地抗击着浊浪的冲撞。

    三门峡谷,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水分成三股,故曰“三门峡”。

    砥柱正对三门,河水夺门而出,直冲砥柱,然后分流包柱而过,故曰“中流砥柱”。

    三门漕运始于秦汉,至隋唐朝,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千年里不知有多少人送命三门漕运,不知有多少船只触撞砥柱,翻覆河中。

    徐齐霖在这天险面前目炫神震,凝望着浊浪滔天,久久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