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与辩机间的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而且,仅仅是一个中篇。但后来写着写着就发现,故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而且那小说越写越长。特别是在研读了更多的史料之后,在纠葛起高阳公主与她身边的各种男人的各种关系时,竟发现这已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单线条的故事了。于是小说的主题从一个事件变成了一个人。而这个人便是这部小说的标题——。
使我有了如此的变动是因为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凡与高阳公主有过纠葛的男人竟没有一个获得了好的命运。而且这纠葛似乎都是情欲的纠葛,即是说,凡被高阳公主爱过的或是与高阳公主睡过觉的男人最后都难免一死。多么可怕。这其中唯一得以逃脱的,是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他被高阳坑害得本已经死过千回万回,但是他都阴差阳错地在夹缝和空隙或是事件的时间差中死里逃生。他虽最终免于一死,但却也被流放他乡,结局悲惨。
史书上说,房遗直这个人一向书生儒雅,名士风流。自高阳公主飞扬跋扈地一踏进房府,他便格外小心谨慎,宽容大度。但尽管如此,却也难逃高阳这弟媳的攻讦。不知道为什么,高阳至死都对遗直心怀仇恨。她每每要攻击他诬陷他诽谤他,甚至时常把谋反的罪名扣在他的头上。想必他们之间定然是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隐秘,和因为这隐秘而结下的仇恨。直到最后,高阳终于向朝廷状告房遗直对她非礼。这可能就是她始终不停地仇恨着房遗直的症结所在。这时候已经到了高宗李治的永徽年间。高阳公主在绝望中挣扎出如此的罪状,且史书上又如实摘录,想必就是为了暗示高阳公主与房遗直之间确曾有过的那段爱的隐秘了。
房遗爱和辩机自是不用说了。他们一个是高阳的丈夫,一个是高阳的情人。他们也都是被拉到长安西市场的那个死刑台上被斩杀的。只不过一个是被高阳的父亲太宗,另一位是被高阳的兄弟高宗李治,在永徽四年的冬季。
而在这所有的与高阳有着牵涉的男人中,我最喜欢最钦佩的也是最文武双全最风流倜傥最男子汉的吴王恪。吴王恪才是真正的悲哀和壮丽。恪同高阳公主一道都是太宗的孩子。他们天生都带有着皇家的血统。恪这个男人使我激动不已,他当是任何的爱情中最最吸引女孩子的那种白马王子式的人物。我赋予恪坚硬的棱角雄浑的体魄,尽管我对这个男人着墨不多。我觉得恪应是比辩机更富男子气的。辩机是真正的书生。他聪敏灵秀,他是大自然的产物。他从山林中来,他有着一对像天空和海洋一样的蓝的眼睛。他就是以这大自然的禀赋和资质而吸引高阳的,包括他天一样高的清洁的志向。而恪不一样。恪是宫廷里孕育出来的一个温文尔雅的伟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着极尽奢欲的隋炀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孙贵族。他拥有最最非凡的气质。同是庶出使他与高阳从小同命相怜,过从甚密。他们曾一道骑马一道打猎,在蓝天与山林之间。他们相亲相爱是因为他们是异母的兄妹,同时他们各自也难以抵挡对方的美丽英武和非凡的魅力。他们都认为,对方才是他们终生寻觅的理想。而这理想又是在离开了对方之后所不再能企及的。于是他们无望。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变换恪开始变得审时度势。他天然帝王的资质,又深得太宗的器重,仅仅是因为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爱女,他便只能与皇帝的权杖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对这一点看得很深也很透彻,所以他才能当机立断,决意清心寡欲,远离长安这权力的中心,在偏远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远的吴王。最终,他冤枉地被连坐于房遗爱的谋反案件。
他的唯一的把柄是和他的妹妹、房遗爱的老婆过从甚密。他和高阳过从甚密是和政治毫无牵涉的。他只是爱他的这个妹妹,与之心心相印,也许还因为他们之间的那么一段难于启齿的但也是非常美丽的乱伦的关系。就为此,他竟也被从江南押解长安归案并赐死。
一段情感的暧昧竟被国舅长孙无忌专权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旧《唐书》都大大地为吴王恪鸣不平,说长孙的诛戮李恪是“以绝天下望”,是“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总之也是因同高阳公主有了干系。
由此足见高阳公主是一个怎样的女人。一个女人因她的爱而把世界搅得昏天黑地,而要让众多颇为优秀的男人搭上性命。这是为什么?因她爱得任性,而她任性的爱所导致的,便是政治的灾难。多么可怕。高阳是因爱而害人害己。当她把她所爱的那所有的男人都送上断头台之后,她的爱便也就终止了。
结局是,她也被卷进了政治的风云中,最终未能幸免一死。
于是,便开始选择高阳的死的方式。
这是很庄严的。
史书上说,赐死。这是对宗室罪人的客气,是给他们留面子。其实无论是斩杀还是赐死,最终都是一个死,死才是实质。
而高阳的死则应该有着她独特的方式。她的任情任性和她的欲望。还有,对吴王恪的歉疚和真情。我想她应当在死前见到吴王。而同被赐死的吴王也被史书描述成“甚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于是他们死前的那相见会是怎样的情景就可以任由我们想象了。情和欲。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