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四章 即将崩坏的三国(2 / 3)  从伦敦开始的诡异剧场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到处探伺,时刻关注士族动向,像城门这等地方,探子不在少数,四人如至京师,还大摇大摆地带着一堆杂货,恐怕要被搜查,倒不如分批入城,先把武器送进去。

    至于是否会丢失,陆离并不担心,要是大将军连这种事情都解决不了,那还留在雒阳争什么权,干回老本行杀猪去吧。

    “那就拜托先生了。”

    身为三人中资历最深之人,张辽的话完全可以起到拍板定案的作用,只听他沉声说道:“连续赶了两天路,先找个地方歇息吧。”

    “诺。”陆离与赵云应诺。

    “三位,大将军已经安排好住处,请随我来。”

    话落,无形之墙散去,行人没有察觉到有任何不妥之处,依旧在市集、市井之内闲逛、谈笑。

    不远处,高阳里。

    一名年轻儒生站在里门外,默默看着毫不起眼的四人消失在人潮之中。

    “文若,为何踌躇不前?”

    “无事。”荀彧摆了摆袖袍,目光却不曾移动半分。

    此处为颍川荀氏所居,海内皆知之地,别说县尊了,就算太守亲至,都不敢托大,绝对会在里外下车,步行入内,以示对这个家族的敬意。

    见自家兄弟驻足不前,门内那名儒生快步走出,顺着视线望了过去。

    片刻之后,荀谌喃喃低语道:“去年有望气师说雒阳将有兵灾,吾本以为是妄语,现在看来,恐怕真要成真了。”

    “能为天子望气,岂是凡俗之辈?”

    “非也,莫非文若忘了滥竽充数的典故。”荀谌忍不住强辩了一句。

    昔年天子耀兵平乐观,可是一桩盛事,哪怕是在士子汇聚的颍阴,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认为洛阳是都城,天下之中,哪怕黄巾贼的锋芒再甚,也断不可能遭遇兵灾,那术士定是东郭之流,侥幸蒙蔽了天子。

    其实,荀谌当初就持怀疑态度,前朝,楚国灭亡时,曾有箴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结果真的应验了。

    是什么缘故?

    当初,荀谌认为是误打误撞,那段历史已不可考,焉知其余五国灭亡之时,无有类似的话传出?

    赵虽三户,亡秦必赵。

    燕虽三户,亡秦必燕。

    ……

    只不过最终亡秦的项羽确实为楚人,所以这句话才被神话,在民间广为流传,想必“两宫流血”之语大抵也是如此。

    毕竟,荀氏最擅长望气之术,而族长都没能力望天下之气,就更别提其他人了。

    但看到陆离一行人之后,荀谌的信念开始动摇:怕是小觑了天下英豪。

    这个时候,沉默许久的荀彧收回视线,突然开口道:“友若,我想去雒阳。”

    “去那里作甚,暗中诛十常侍之事?”荀谌心中大骇,他觉得自己这个胞弟有些异想天开了:“小黄门势大,你忘了六叔为躲避党锢之祸,隐遁汉滨达十年之事?”

    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这是颍川郡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而慈明就是指荀谌与荀彧的六叔。

    闻言,荀彧笑道:“雒阳乃天下之中,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去处。”

    荀谌赞成他的说法,点了点头,但还是提醒道:“却非冒然可去之地。”

    “吾知,但若与那几位从北方来的义士一同前去,可保安全无虞。”

    两人交谈之时,一骑牛老者从里门旁经过,并无想要下车的举动,看守里门的小吏赶紧冲出来,想将其拦住,直到发现对方只是经过,并不打算进来之后,才长出一口气。

    “又是一名义士,哈哈哈。”

    荀彧心情大好,竟放浪大笑起来。

    潘明一阵无语,皱眉回望身后。

    当高阳里三个字映入眼帘时,他心道一声不妙,怕是被人看穿身份了。

    不过转念一想,颍阴荀氏乃天下士人之表率,绝不可能告密,大将军将落脚点放在这里,也有这一点原因在。

    所以扮作老人的潘明朝两人笑了笑,继续赶着摇摇欲坠的牛车向前驶去。

    巳时三刻,张辽在后宅正堂里与陆离、张辽议事,商量入雒阳之后该如何行动,不能只听大将军安排,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另外,丁公还交代了一些其它任务,比如:广结人脉。

    随着皇帝昏迷不醒,两党之争几乎快到了图穷匕首见的时刻。

    士人集团为了扩充实力,不得不想办法招纳新鲜血液进来,而武人被顺理成章地纳入视线。

    大将军何进知道士族看不起自己,因此,在这种生死存亡关头,他积极拉拢非世家门阀出身的武人,其中,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并州刺史丁原,麾下猛将如云不说,出身也与之差不多,均出生在穷苦人家:一个年轻时做过屠夫、一个年轻时担任斗食小吏。

    而在座的三人,除了比较年轻的赵云,张辽与陆离都知道,主公是大将军用来对抗士人集团的底牌,一旦翻脸,对方根本拉不出多少军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