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章 分化瓦解的手段(2 / 3)  我真是大昏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学的建立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变,别说刘兴祚了,就是张盘、孔有德等领兵将领,甚至于毛文龙,也不具备领兵造反的条件。

    饷粮都由朝廷拔付,由督饷官专管;中下级军官也是武学培训,再分派下来的。没有私兵,就凭几个亲信,能让军队跟着作乱,显然不太可能。

    所以,让刘兴祚继续带兵作战,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因为他对建奴的虚实和辽东的地形地势更了解,指挥作战更有优势。

    皇帝甚至认为刘兴祚可以作为诱饵,老奴不是恨其如狂嘛,那就摆明旗号,引老奴带兵来攻,揍他个满地找牙。

    刘兴祚还不知道皇帝的想法,从兵部接了委任官札,也得知皇帝要召见,兴奋得一夜都没合眼。

    第二天,同刘氏兄弟一起回京的锦衣卫曹正华,陪他们在京城逛了一天,领略了天子脚下的繁华。

    第三天,礼部官员来到馆驿,教授刘兴祚入京陛见的礼仪。这是正常程序,刘兴祚也怕失礼失礼,学得认真,一直到晚饭,也根本没有厌烦之意。

    “明天便要入宫陛见,兄长甚得万岁看重,前途光明啊!”刘兴仁给兄弟斟了杯酒,举杯相敬。

    刘兴祚端起酒杯回敬,却只是小抿了一口,放下酒杯感慨道:“当初有内归之心,却也忐忑不安,深恐朝廷降罪,或怀疑而不接纳。”

    停顿了一下,刘兴祚继续说道:“某却万万没想到会惊动圣听,且得万岁信任,反正之事方能一举成功。”

    刘兴仁也甚是感慨,之前的瞻前顾后,忧心忡忡,现在看来显得那么可笑,也显得优柔寡断,归明之心也显得不够诚恳坚决。

    “已是总兵之职,某亦可满足了。”刘兴祚笑了笑,但显出一丝苦涩,也有些自嘲。

    在他看来,在后金是副将,反正之后升总兵,明廷已经完成了承诺。至于以后能否领兵打仗,他不敢奢望。

    降将啊,虽然明廷曾以“大宋李显忠”来鼓励。但在实际上,谁敢放心使用啊?

    刘兴仁也是同感,安慰道:“大哥报国之心,长久必能为朝廷所知。现老母妻孥皆平安,且先安顿下来,又何必急于一时?”

    刘兴祚呵呵一笑,举杯道:“诚如兄弟所言。来,喝酒,为明君贺,为我等归明贺。”

    刘兴仁举杯,一口饮尽,知道兄长还有些不甘,但也只能用时间和表现来证明自己,赢得朝廷的信任。

    ……………………

    朕能信任刘兴祚,但其他臣僚,以及各部将领,恐怕还是心存疑虑。

    朱由校虽然决定重用刘兴祚,但也知道这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

    在历史上,刘兴祚归明后,因为袁可立已离开登莱,毛文龙和袁崇焕都不能善待,“文龙死,归袁崇焕,皆悒悒不得志。”

    这也不必苛责,袁老师有大胸襟大气魄,毛文龙和袁崇焕却都形成了自己的山头,有自己的亲信可用,不差刘兴祚一个。

    现在也是差不多的情况,熊廷弼和毛文龙手下都有大批武学出身的将领,一个刘兴祚,用处不大。

    思虑良久,朱由校觉得先让刘兴祚去武学进修,如果是个人才,再调到京营任职。观察一番后,再决定是否让他带兵,比较稳妥。

    “曹正华做是很好,刘爱塔反正,功不可没。”朱由校听取了曹正华的详细汇报,夸奖了一句,又转而说道:“朕有意让你转军职,你觉得如何?”

    曹正华转头看了一眼顶头上司,带着他来觐见的骆思恭,并不敢轻易作答。

    骆思恭笑了笑,说道:“万岁赏识,你还不谢恩?”

    曹正华赶忙跪倒,叩头后答复道:“万岁所指,便是微臣所向。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你和刘兴祚较熟,便和他一起进武学,再一起去京营进行实训。”

    “微臣遵旨。”曹正华叩头答道。

    朱由校缓缓说道:“刘兴祚反正之心甚坚,且建奴已是穷途末路,朕觉得可加以重用。但他的出身,显然不易在军中立足。日后若要安排,你作他的副手,比较相熟,也比较合适。”

    话说得不是很透,骆思恭和曹正华却是听明白了。在武学和实训期间,曹正华还负责考察。若放刘兴祚领军,他又有监督协助的作用。

    “微臣明白。”曹正华再度叩首应答。

    “嗯,平身吧!”朱由校这才让曹正华起身。

    级别不同,待遇自是不同。曹正华多磕几个头,心里没有什么不舒服,认为应当如此;皇帝也显出自己的威严,两全其美。

    目光转向骆思恭,朱由校交代道:“对蒙古诸部的刺探,也不可放松。友敌变幻,谁也说不准,情报掌握得越准确,日后也更方便行事。”

    “微臣不敢懈怠,请万岁放心。”骆思恭躬身领命。

    建奴若灭,北方的蒙古诸部便成为不安定因素。刺探搜集情报,有惫无患是其一;趁着大灾患的降临,最大限度地收服蒙古诸部,也是皇帝的野心之一。

    “李延庚在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