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二十八章 :转输(2 / 3)  犁汉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供粮秣和物资。

    泰山军南下是依靠的泗水,而民夫们运输粮秣最主要的路线也是泗水。

    可泗水只有一道,而物资却是要从四面八方运来,所以就需要独轮、大车、船只协调运输。

    独轮车是泰山军在泰山时期就在使用的,后在泰山军转战中原的过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军中亲切称呼它为“木马”。

    以鲁中南根据地来说,此地作为泰山军的老区,又是泰山军最早广泛分田的地区,所以群众基础特别好,这一次决战也承当了相当重的任务。

    鲁中南各农社的民夫们就是先用独轮木马将粮秣送到县里,县里再组织民夫用大车沿着官道运输到山阳郡的瑕丘。

    瑕丘就坐落在泗水水道上,所以也成了鲁中南这个方向供输粮秣的中转粮站。

    转输司专门在此地设置了派出机构,专门负责协调统筹泗水运输。

    之后,满载粮秣的漕船就沿着泗水一路南下,经任城到湖路,最后到沛县。

    到了沛县后,再由转运司统一协调各队民夫,然后再用小车运输到各军辎重营。

    这一路调度看似是井井有条的,但实际上当泰山军战线越发向前,后方的运输线也越来越长了,其需要的转运工作也越发繁重。

    如果只是累一点也还好,可这项工作的困难在于它是系统性的运筹工程。

    比如说,当大批粮食运到站点的时候,如何在短期内就完成装卸和转运。这远远不是靠热情就够了的,它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

    此时董昭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瑕丘以及囤积了大概二十万石的军粮,都要经泗水南下,但却因为没有提前的规划和安排,出现了有船却无粮,有粮却船可运的局面。

    而当瑕丘囤积的粮食越越积越多的时候,那些没完成交粮任务的只能被堵在县外,露宿野外,于是道路就更加拥堵了。

    那董昭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呢?

    他发现像瑕丘遇到的问题,其他地方站点也遇到过,而这些的本质都涉及到了信息的协调和运算。

    所以他令各站点必须配备骡马,游走在上下两处站点之间,传递运输信息。

    当上一个站点的队伍要出发了,就需要送塘马到下一个站点,提前通知本次的运输信息,如来了多少车,有多少人,大致的到达时间是多少。

    在有了这些信息后,下个站点才安排卸货工作,让各民夫队伍卸在指定片区,迅速完成装卸任务。

    这对董昭来说还是小试牛刀,他还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疏通泗水。

    随着泰山军主力沿着泗水一路南下,泗水的中断基本都被连通,恢复了通航能力。

    水运自古都是军队补充粮秣的最重要手段,不仅效率高、运载量大,甚至就是损耗也是最小的。

    但泗水的通航情况却又比较复杂了。

    随着天下大乱,兖州到徐州的这段通道算是最早失去秩序的地方了,越来越多的百姓逃亡,就在泗水边劫掠。

    而且因为地方失能,泗水水道也淤积严重,造成有些地方吃水浅,有些地方又特别湍急,必须要有非常有经验的艄公才能撑船渡过。

    另外泗水各站点还遇到了的问题就是他们船只储量远远不足。

    尤其是任城到沛县的这段水路,因为是泰山军新占地区,民众对泰山军的疑惑非常深,深怕自己的船被泰山军强征了过去。

    别看这些船只都是小船,但每一艘都是一个家庭吃饭的来源。

    当董昭过来后,他直接下令各站点出钱给艄公、船夫们运费,而且直接按运输量来计算收益。

    运的越多,泰山军给的就越多。

    董昭很清楚,天下不过就是一个利字,就算是那些老区的百姓们这般支持他们泰山军,不也是为了个“利”?

    现在此间百姓恩义未附,征发只会起反作用,让那些船夫藏匿船只,远不如钱来的有用。

    而针对泗水时不时出现的水匪,董昭没有时间精力去清剿,只能让鲁中南的护田兵南下,然后作为漕船的护卫力量,一同南下,保障水道安全。

    当然,以上这些董昭是没有权力去执行的,但他却将条陈全部写好,然后递给了王上。

    董昭很有信心,因为他很清楚王上是什么人。

    王上就是做事的人,所以只要你真的做事,就有机会。

    果然,不出董昭所料,对于董昭的这些建议,张冲全部都采纳了,而且专门还给了董昭一个行营参赞的名头,就来筹划军队后勤补给。

    就这样,在董昭的协调下,从鲁中南、中原、冀州、青州的粮秣顺畅地汇入沛县的粮台内。

    本来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足够了,但谁都没想到,战事的发展之快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原先只是马超发起的试探战,随着两边兵力不断投入,直接向着总决战的方向演化着。

    战事一激烈,对后勤粮秣的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