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1章 朕可不是仁宣二帝,朕若有疾,便杀空朝堂!(2 / 9)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为监察部门。”

    “六科掌印官员不过七品官,如今提为正三品,和布政司同列,改名为监察司。”

    “按照布政司设置官位,监察司长官为监察使,以后就由监察司负责京察。”

    “都察院负责配合。”

    嘶!

    奉天殿上下倒吸冷气。

    那些举人,天天在呀门外候着,等着官员暴毙,他好补位上去,若放权给他们,估计天下官员,都得死他们手上。

    大举报时代要来了!

    皇帝就是让官员们卷起来,毕竟裁判是皇帝,皇帝可以有罪不罚,也可有罪重罚。

    这是逼天下官员站队呢。

    而且,改六科为监察司,这是要提拔新的官员。

    谁会进入这个部门呢?

    “监察司各级官员,由阁部拟定,多挑硬骨头,不怕死的,进监察司。”

    “原六科给事中,酌情调入阁部,或者留在监察司。”

    “改制先不急,反正要秋天才能京察,诸卿慢慢商量人选,到时候呈上来,朕再定。”

    “说回土人。”

    “那些在土司地界的流官,流官不治,便治不了土人!”

    “做流官的政绩,要比做地方官政绩大,以归化多少土人算政绩。”

    “可让举人、秀才,去当流官。”

    “监察司,看紧了,别让那些流官弄虚作假,弄虚作假者,诛族,其九族三代不许科举;包庇者,同罪。”

    “吏部,列出个条陈来,鼓励内地的举人、秀才,去做流官,去主动归化土人。”

    “还有,翰林院,把三字经、千字文改编成小人书,用好注音,让土人能看懂,能快速学会汉话。”

    朱祁钰略微斟酌:“三字经、千字文有些复杂了,干脆就弄出一百个常用字来,用注音,让土人去学,学会了这一百个字,就算汉人。”

    陛下您可真敷衍。

    “陛下,这百字未免太容易了吧?”叶盛觉得三岁小儿,都能读出一百个字来。

    “一百个字,自然是有易有难,土人学会了这一百个字,就能根据这一百个字,衍生出一千个字来,也就能正常说话了,你说容不容易?”

    朱祁钰笑了起来。

    他把门槛设在里面,诓骗土人来学。

    “所以编这一百个字,是门大学问,翰林院,立刻就开始编纂,越快越好,然后朕刊印成册,分发给云贵两广、河套、辽东、乌斯贜。”

    朱祁钰笑道:“就算不能让土人归心,起码让他们学会了汉话。”

    “朕不管流官用什么办法?”

    “用绑的、打的、花钱买的,朕都不管,朕就要快速归化土人。”

    “化土为汉,是景泰朝的国策,贯穿始终。”

    “做得好,举人也好,秀才也罢,朕都大力提拔;做的不好的,趁早滚蛋,别碍朕的眼。”

    “内阁,根据朕的意思下圣旨。”

    朱祁钰话锋一转:“说到教化万民,大明百姓也得学习啊。”

    “昨天经厂提督太监来禀报,说邸报已经办成了。”

    朱祁钰让冯孝将报纸给诸卿传阅。

    所谓报纸,其实是个本小册子,用浆糊粘在一起的。

    “朕提笔半晌,竟不知道写什么,第一篇文章,是怀恩誊抄的圣旨。”

    “朕办这邸报,一是想让天下百姓,及时知道中枢政策。”

    “二是教化百姓用的,让百姓们养成看报的习惯,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三是朕想让天下万民,领略中枢的风采。”

    邸报更像是本宣传册,纸张不大,用的是草纸,用墨也很粗糙,成本很低。

    “陛下,这生活邸报,是什么意思?”耿九畴问。

    “写些生活常识,比如说如何培育树苗,一道菜的配方等等。”

    “朕把邸报分为,大明邸报、社会邸报、生活邸报三类。”

    “大明邸报为官方邸报,记录圣旨、政策、朕及朝臣的语录,由官方刊印,颁发,令地方各级衙门学习。”

    “社会邸报,则记录各地趣事,社会邸报还可细分,如文学邸报、医学报、诗会邸报等等,囊括万千。”

    “朕打算把社会邸报、生活邸报,向全民放开,任何人都可办报。”

    “只要缴税即可。”

    这信息量够大的呀。

    邸报,不是新鲜事物,但放开给全民,可就是大事了。

    胡濙微微皱眉:“陛下,诗会尚且对朝政议论纷纷,若陛下放开邸报,民间舆论可就不可控制了。”

    “没必要控制,人心难控,不如放开渠道,让他们去说。”

    “朝堂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过。”

    “要设邸报局,对邸报时时监控,若有情节恶劣者,由锦衣卫抓人!”

    舆论这东西,引导可以,控制的话早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