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苦。
一夜暴富的钱,来得块,糟得也快,古人诚不欺我。
这时,石璞进来。
石璞脸上挂着汗珠,身上有灰渍,显然是从工地上来的。
蒯祥和陈祥身体都不太好,不停咳嗽。
“两位病了?”朱祁钰看向他俩。
“回陛下,微臣老了,身子骨不中用了,在工地上呆了一个晚上,着凉了,就有点咳嗽,无伤大雅。”蒯祥磕头回禀。
“让太医给你们瞧瞧,小病大治,你们给朕好好的活着。”
蒯祥和陈祥二人感动。
“老尚书,钱用没了?”朱祁钰问。
“回禀陛下,慈宁宫、仁寿宫、文华殿、御药房全都修缮完毕。”
石璞跪在地上,肃然道:“又在仁寿宫前建慈庆宫,修缮东华门、徽音门、奉天门,又在奉天门下建军机处排房。”
“如今正在乾清宫两侧建崇先殿和勤政殿。”
“而圣母恭请回仁寿宫后,您又想在咸安宫旁侧起中正殿,用来礼佛敬道。”
朱祁钰一听就头大。
没错,这几处都是他后加的。
建中正殿,是为了归化朵甘和乌斯贜。
“礼佛敬道,就用慈宁宫里面的大佛堂吧,中正殿暂且不建了。”
朱祁钰道:“但勤政殿和崇先殿是要建的,你算算需要多少钱?”
“回禀陛下,需要17万两银子。”
“这么多?”朱祁钰吃了一惊。
勤政殿和崇先殿是小殿,也不是金碧辉煌的大殿,哪里用得了这么多钱?
石璞满脸苦涩:“陛下,本来确实用不了这么多钱,但现在建嘛,确实得用这么多钱。”
“别绕弯子,直说。”朱祁钰不耐烦。
“陛下,这钱的大头是用来给役夫发工钱了。”
朱祁钰直接不说话了。
本来夫役是不给钱的,是徭役的一部分,京畿百姓义务承担。
但皇帝心软呀,想给百姓点赚头,就每人每天给三个铜板,为了抢进度,多时征召二十多万壮丁,每天就需要海量的银子。
壮丁是要吃饭的,饭钱由光禄寺承担,其实还是花的内帑银子。
修缮得这么快,就是因为花钱招人,征召的壮丁足够多,壮丁积极性高,才建造得这么快。
甚至,听说修缮皇宫有钱赚,附近的百姓都往京中涌。
本来按照蒯祥的计划,是需要三年修缮完毕的。
但皇帝有钱呀,使劲撒钱,六个月就大部分竣工,剩下些零散的活,两个月内基本完毕。
“就修缮紫禁城,就花了二百万两银子?”
朱祁钰肉疼啊!
为了皇家气派,就要维护这么大的紫禁城,多少家底也不够这么败的!
“这么多钱,够养多少军队?”
朱祁钰十分心疼:“能打多少个鞑靼、漠北啊!”
蒯祥、陈祥不敢说话。
石璞却道:“陛下,也有好的一面,京畿百姓生活富裕了。”
“怎么讲?”朱祁钰道。
“陛下,来干活的都能领三个铜板,比往年多了进项,百姓生活是肉眼可见的进步。”
这倒是真的。
其实就是搞基建,把国家的钱,变成百姓的钱。
靠基建再慢慢回本。
但紫禁城是完全赔钱的,就给皇帝一个人住。
总得想个办法盈利。
一直赔下去不是办法。
也不符合朱祁钰的性格,得赚钱。
“工钱继续给,朕想办法筹钱。”朱祁钰目光深邃,内帑没银子可不行。
没钱的皇帝,就是末代皇帝了。
而且,这工钱只要开了口子,就必须贯穿始终,否则百姓会怎么想?
聚集了二十多万人,拿锄头都能把紫禁城砸了!
再说了,朱祁钰也想让百姓过过好日子,这钱花了他不心疼。
“启禀陛下,宫中建筑还还说,主要是百王府负担太重了。”
“您要把宅子建得极尽奢华,每天都在烧钱呀。”
石璞满脸苦涩,抱怨个没完:“陛下,老臣数次催促云南,结果云南也找不到合适的楠木了……”
“等等,你说什么木?”朱祁钰打断他。
“楠木,宫殿建制都采用楠木,所采大木,长者至六七丈,围有一丈六、七尺,有的甚至更圆更粗……”石璞理所当然道。
“石璞,你是真傻还是假傻呀?”
朱祁钰生气了:“你给那些王爷,用什么楠木啊!”
“楠木抗朽,百年不烂……”石璞没听明白。
“老尚书啊老尚书,您先起来!”
朱祁钰被他逗笑了,没见过这么实诚的人。
把他扶起来:“朕给你捋一捋,咱们把诸王扣在京中,为了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