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3章 煌煌大明,光芒普照大地!大赦天下,从朕而终!(3 / 8)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同为文官的于谦,真能可靠吗?他能站在皇帝这边吗?

    “奏报何时送来的?”朱祁钰勉强问。

    本来应该高兴的大捷,他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反而产生了恐惧。

    就如杀陈循之时,山东忽然大涝,用灾情来救陈循。

    如今,异曲同工。

    “回陛下,是昨晚深夜送到内阁的。”叶盛坦然回禀,将捷报呈上来。

    这是孙原贞的亲笔信。

    而不是战胜将军郭登写的。

    这是文官集团在秀肌肉。

    朱祁钰一目十行。

    孙原贞说清楚,这支骑兵的原委,确实是来自帖木儿汗国的军队。

    从帖木儿大帝病逝后,帖木儿汗国陷入内战。

    无休止的内战,持续五十余年,整个汗国被杀的血流成河。

    但战争还没有结束。

    这支骑兵受到鞑靼大汗马可古儿吉思的招揽,遂穿越万里,想进入鞑靼领地,回归故乡。

    朱祁钰看到这,觉得有意思了,鞑靼出现两个大汗。

    其实,满都鲁和马可古儿吉思的法统来自一个人,就是脱脱不花。

    满都鲁是脱脱不花的弟弟,马可古儿吉思是满都鲁的幼子。

    满都鲁是几个部族扶持起来的大汗,算不上名正言顺的蒙古大汗。

    马可古儿吉思也一样,也是几个部族扶持起来的。

    明朝管马可古儿吉思叫做小王子。

    小王子是想引入帖木儿骑兵,估计是令其成为自己的怯薛军,夺回权柄。

    甚至还想攻伐满都鲁,成为名正言顺的鞑靼大汗。

    孙原贞详细诉说了,整场战役的全过程。

    朱祁钰全部略过,把信放在御案上。

    这封捷报送来的时间点,真巧。

    “孙原贞做得不错。”

    朱祁钰目光阴冷:“将俘虏押解入京……”

    “陛下,之前计划是安置在辽东的。”胡濙打断。

    朱祁钰逼视他。

    胡濙却坚持道:“陛下,北方之粮,难以供应京师。”

    “所以老臣不同意押解俘虏入京。”

    “不如趁早安置在辽东,饿死多少朝堂也不必在意。”

    在朝臣眼里,俘虏就是个大包袱,吃饭的饭桶罢了。

    只有皇帝想开疆拓土,群臣不想。

    说白了,朝臣只看自己一亩三分地,根本不在乎后代子孙的生存空间。

    等等!

    胡濙是想用军事扩张,来消弭科举舞弊案对文官带来的影响。

    这个老东西,一肚子坏水。

    “老太傅先请起。”

    朱祁钰让人把地图搬来:“老太傅,如何看?”

    “老臣同意,国朝边境线北移!”

    胡濙慢慢站起来,指着地图说:“老臣以为,重设开平卫,可将此帖木儿骑兵安置在开平。”

    “辽东的边境线也可往北推,推到潢河,修建城池。”

    “可是,今年的钱粮恐怕不够了。”

    “等明年开春吧,老臣便支持陛下,北征鞑靼,把边境线推到潢河去,以潢河水为边境,屯兵驻守。”

    胡濙也是无奈之举。

    科举舞弊案,让隐藏在水下的势力,浮出水面。

    绝不能让皇帝深查。

    这也是在保护皇帝。

    所以,他愿意推边境线为由,把一些人打发出京,等风头过了,再回来便是。

    这是两全其美之法。

    皇帝想做永乐皇帝,那就成全他,等到皇帝百年之后,再放弃也没什么,大明也不是没做过。

    “推到潢河去?”

    朱祁钰登时眼睛一亮:“您说能守住吗?”

    “只要大明肯守,自然是能守住的。”

    朱祁钰一听,来了兴趣。

    走下丹陛,站在地图前:“那就干脆,把朵颜三卫之地也拿下,推到兴安岭去!您看如何?”

    胡濙能说不吗?

    现在您就说推到捕鱼儿海去,他也没有意见。

    “可沿途要建造城池,修驰道,移民、征兵戍守,教化异族,恐怕要投入海量的银子,这……”

    陛下您得寸进尺了啊。

    我们上哪弄钱去呀!

    “陛下,您擅长理财,钱的方面只能您多多费心了。”胡濙坚决不掏钱。

    朱祁钰的脸却阴沉下来:“内帑也空虚,朕也没辙。”

    “朕近来读太宗实录。”

    “朕也想学太宗皇帝征召钱粮的办法。”

    “毕竟朕所做之事,是为了国朝,扩大疆域,而非朕一人之功!”

    “干脆,就摊派下去。”

    “让民间自集,征不上钱粮的粮长统统诛族!”

    “老太傅您怎么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