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是因为他需要于谦,护佑他的子嗣平安诞下,健康长大。
“先有喀喇沁攻略辽东,后有鞑靼兵围大宁,直逼京师。”
“朕这心呐,一直悬着吊着,一刻都不能安生。”
“煌煌大明,又到了风雨飘摇的十字口上!”
“朕一刻都不敢安枕!”
“多亏了邢国公!”
“挽救大明于水火!”
于谦跪在地上,连说不敢。
朱祁钰却摆摆手:“你的功劳,朕、朝臣、大明都记在心里!”
“朕打算将大宁城,改名为廷益城!”
“取自于谦的字。”
“表彰于谦之大功,让后世世代记住,你于谦在廷益城,一战封神!”
朱祁钰不吝惜奖励之词:“再在廷益城立一座生祠,铸邢国公像,受世代香火!”
“让陈祥亲自出京,为你雕像!”
陈祥,那是工部侍郎,雕塑极为传神。
“陛下,微臣何德何能,岂能受民间香火?”于谦吓坏了。
这是要把于谦抬到关羽、岳飞的地位上去啊。
大明,没有这个规矩!
甚至,武庙都被太祖皇帝拿掉了,这是在竭力遏制武将。
开国第一功徐达,被立庙供奉了吗?
没有!
他于谦功劳能比徐达大?
没有的,皇帝要干什么呢?
“你一战打崩了鞑靼精锐,便是大功!”
“你一战,囊清漠北,就是大功!”
“你一战,为大明立心,就是大功!”
朱祁钰掷地有声道:“不要说赏无可赏,朕能赏!也敢赏!”
“你于谦想做圣人!”
“朕就让你做武圣!大明的武圣!”
朱祁钰走下台阶,高声道:“诸卿,尔等只要有大功于社稷,朕也让尔等做圣!”
“以后,有大功于社稷者,便将一城,改其名,让世人记住;铸其像,受世代香火,此为定制!”
这是给于谦的第三个回馈。
朝臣都惊呆了,自古以来,华夏没有将城池名改为人名的先例。
隋唐之前确实有,如禹州、任丘、茂名等。
因为现在的人忌讳。
国人忌讳此事。
但由皇帝亲自命名,就是表彰了。
何况,只是用了于谦的字,没直接叫于谦城,也是对于谦的尊重。
“陛下,微臣微薄战功,岂能封赏如此之重?”于谦有点吓到了。
他倒是不忌讳。
主要是封赏太大了,他担心反噬过重。
“朕还嫌赏赐得太轻呢!”
朱祁钰笑道:“你这一战,朕都想直接封你为王!”
“不过,朕为了能让你继续征战,便暂息了这个念头。”
“除此之外,朕还给你准备了一份重礼!”
朱祁钰拍拍手。
有太监捧上来一个托盘,托盘用红布盖着。
掀开红布,竟是一本古籍。
于谦眸中泛起波澜,这是李白的手书!
那不是古籍,而是用来装裱手书的。
宴会上多有文人,都喜欢闲来无事时写几首诗歌,自然崇拜盛唐诗人,李白的手书,那是无价之宝啊。
是宫中的典藏,皇帝竟然取来,赐给于谦。
这叫投其所好。
“陛、陛下,此礼太过贵重了!”于谦的声音在颤抖。
这才是读书人心中的无价之宝啊。
“朕在圣旨里,要赏你金银无数。”
“但朕知道,你不喜欢那些俗物。”
“再说了,真要赏你,朕内帑也没有呀。”
“又不能不赏。”
“所以朕就左思右想,知道你爱读诗看文章。”
“就将宫中典藏的,世间独此一份的,李太白的《上阳台帖》赐予你。”
朱祁钰收买人心呢。
他需要于谦,护佑他子嗣诞生,就得下血本。
“陛下懂微臣,那些俗物,微臣看都不看一眼,唯独此等雅物,微臣能看一眼,死了都值得!”
于谦哽咽道。
这才叫投其所好。
你送于谦一卷画,他未必喜欢,送一本古籍,他应该能喜欢,但无法彰显出特殊性。
还是体现不出皇帝对他的另眼相看。
所以,他就想到了李白手书。
李太白存世唯一的手书,《上阳台帖》。
只是区区四言诗,25个字。
但却是李白唯一存世的手书,价值根本不能用钱财估量。
朝臣们全都眼热。
都想一睹为快。
这套手书,连皇帝都舍不得看,万一损坏了,能心疼死。
但历史上,这手书被赏赐给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