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2章 改变历史,重建邺城和晋阳,热河简称赵!(3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陛下,这石灰咱们一直在用呀,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胡濙诧异道。

    陈泰这位建城高手,又改良了古代水泥。

    其实,初代水泥,早就在明初就广为使用了,明朝修建城池、长城,都用石灰弥缝。

    洪武朝用石灰、秫粥增加城砖和条石之间的凝固度。

    “老太傅,您仔细看看。”

    朱祁钰笑道:“因为夫役陆陆续续返乡,城池暂停修建,陈泰闲来无事的时候,就琢磨这石灰配方。”

    陈泰用黏土和煤渣、陶土碎片等等,配以生石灰,调制成糊状。

    再用火炕烘干,碾磨成粉。

    石灰粉就制成了。

    但这样的石灰粉凝固过快,他就加入糯米和石膏粉,延缓凝固速度。

    新一代石灰粉就制成了。

    可以算是水泥,但不是工业水泥。

    只能是原始版的。

    “这个陈泰倒是有才华。”王竑赞叹道。

    “传旨,陈泰制作石灰粉有功,赐铜符一枚,表彰嘉奖,令其再接再厉。”

    朱祁钰破例赏了一道铜符。

    胡濙却道:“陛下,是否恩赏过重?”

    “千金买马骨!”

    朱祁钰道:“而且,建城、修路是重中之重,大明想永远控制漠北,就一定要控制好道路。”

    “陛下所言甚是。”

    胡濙轻轻点头:“但这种石灰粉造价甚高,只能用于弥缝,不能修路,太贵了,负担不起呀。”

    “老太傅莫急,经验是要慢慢积攒的,过些年自然会厚积薄发。”

    说到这里。

    朱祁钰站起来,走到地图前:“诸卿,很多古城都消失了呀!”

    “曾几何时,代表着华夏辉煌历史的城池,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朕每每看地图时,都觉得十分可惜。”

    “你们看,这里是丰宁,这里是承德,这里设赤峰。”

    “朕打算在赤峰往北。”

    “几条河交汇的地方,重建邺城!”

    “邺城乃是齐桓公初建,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却毁于隋文帝之手。”

    “历史原因朕也不想多说了。”

    “原址没必要再建,图耗民力,没有意义。”

    “朕打算在此地,兴建邺城,在此重建邺都,再现曹魏繁华!”

    他选的地方是赤峰往北。

    过了翁牛特旗,叫扎鲁特右旗的地方。

    “陛下,在如此荒凉地方重建邺城?”

    王竑忍不住了:“邺城乃华夏重镇,却跑到草原上去了,若后人看史书时,岂不造成混乱?”

    “曹魏建都于草原上?”

    “那曹魏是汉族呢?还是草原民族?”

    “华夏历史究竟发源在哪呢?”

    这话让人啼笑皆非。

    却是严肃历史问题。

    尤其是发源问题,绝不能跑去草原,因为汉人的根儿是汉地,兼容并蓄,也是融别的民族,自己终究是有根儿的。

    朝臣皆颔首,认为历史不能随意扭曲,这会造成后人看史书时,对不上号,产生错乱。

    一旦邺城建在扎鲁特,那么齐桓公时期就统治了草原?

    袁绍盘踞在草原上?

    曹操选草原建都?难道因为曹操住不惯中原房子?

    后人看完,岂不要骂娘?

    朱祁钰忍俊不禁:“王卿,莫急。”

    “可令人去寻访原邺城遗址,立下石碑,阐明原因即可。”

    “朕之所以重建邺城。”

    “因为邺城是六朝古都,这个名字就流淌着华夏血脉,朕不容许宝珠蒙尘。”

    “朕要统治草原,就要消弭掉成吉思汗给草原带来的一切东西,让其彻底消失。”

    “否则,草原永远不是朕的,永远不是汉人的。”

    “全部都要改成汉名!”

    “你们说说,想威震整个草原,哪个城池的名字能做到呢?”

    “只有六朝古都的邺城,才有这个资格!”

    “你们看朕选的地方,这里水网密集,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控制住此地,东面可控东北;”

    “又是制高点,可控热河;”

    “北面又能协防汉州都司,天选之地。”

    朱祁钰表情认真。

    中原消失的城市,他要在天下重建起来。

    “朕还在想,各省都有古称呼,如齐鲁大地,燕赵之地,只要一说,我华夏人就知道是此地,可谓是源远流长。”

    “而热河新建,却没有简称,更稀缺历史。”

    “既然邺都重建,那么就将此地设为‘赵’!”

    “北直隶是燕,那么热河就是赵。”

    “燕赵之地,说的就是北直隶加上热河。”

    “既然是赵地,就把此县命名为中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