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3章 名单里的秘密,先帝的死因!(4 / 8)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胡濙以为,石璞被赶出京,已经是受了惩罚了。

    没必要再追究了。

    “您看看名单里有谁。”

    胡濙真没细看,细看之后,竟看到石璞的名字。

    “石尚书是先帝的人?”

    胡濙明白了。

    皇帝疑心又起,所以找他密谈。

    “以前是先帝的人,现在是漠北王的人。”

    难怪京畿云聚百万民夫。

    工部竟然不知道呢。

    石璞就是在装傻,想火中取栗。

    幸好朱祁钰足够警觉,没有被他得逞。

    “之前老臣就发现他怪怪的,老臣戳破他时,他反咬老臣一口,把水搅浑,事后又绝口不提,真是大奸似忠啊。”

    其实。

    胡濙早就复盘过石璞了。

    石璞是永乐九年的举人,正统初年被重用的。

    这个期间,积累治政经验的同时,也在寻找门路,而宣宗皇帝恰恰是永乐九年被立为太孙的。

    很有可能,这枚钉子是太宗皇帝留给宣宗皇帝的。

    难怪朱祁镇复辟后,石璞得了句“纯臣”的美誉,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坏了,他去浙江,浙江的暗探就查不出来了!”

    “浙江没有暗探,整个江南都没有暗探。”朱祁钰道。

    “不可能!”

    胡濙语气坚决:“宣宗皇帝曾想再下西洋的,不可能……”

    他止住话头,因为朱祁钰目光闪烁地看着他。

    就知道,你个老东西有秘密!

    胡濙叹了口气:“陛下,老臣是臣子,哪敢置喙皇帝呀!”

    “这只是朕与你之间的私密谈话。”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已。”

    “说完了就过去了,朕不会怪罪你的。”

    朱祁钰又加了一句:“先帝不会怪你的。”

    胡濙叹了口气,知道不说不行了。

    退后两步,跪在地上:“陛下,宣德九年,宣宗皇帝想再下西洋的!”

    “实录为何没记载?”朱祁钰问。

    “只是有这个念头。”

    “一来是船队需要休整;”

    “二来是洪保和王景弘还没回来。”

    “需要等他们回来,预计是宣德十年,进行第八次出海。”

    胡濙说道。

    第八次下西洋?

    “可宣德十年正月就出事了,天塌了!”

    胡濙哽咽道:“此事便就此搁浅,再也无人再提,实录也就没有记载。”

    “就算先帝驾崩,正统朝照样能下西洋啊,为什么不下呢?”朱祁钰问。

    这是逼胡濙做出选择。

    “不能下!”

    “陛下,天下清理干净之前,老臣劝您,打消出海的念头!”

    “否则老臣也护不住您!”

    胡濙交实底了。

    果然,跟出海有关系。

    难道单纯的因为钱吗?

    不。

    因为出海损害的是士绅的利益,哪怕士绅跟着船队屁股后赚钱,他们也会坚决反对朝堂出海。

    原因很多,归根结底就是:阶层下降。

    一来,导致士绅社会地位下降,海商地位提高,地位不保。

    二来,市场上钱变多了,士绅手里的钱贬值了。

    三来,下西洋皇帝吃独食,渐渐脱离了士绅的掌控,而且士绅会被新崛起的海商阶层取代,会像门阀一样被踢出历史长河。

    四来,人心思变,一旦海上容易讨生活,他们家里伺候的家丁丫鬟,就都有了别的心思;甚至种田的佃户,也想去海上讨生活。

    五来……

    原因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

    所以,准备第八次下西洋的宣宗皇帝暴毙身亡了。

    本来掌握天下的宣宗皇帝,不至于如漠北王一样,刚提起下西洋就闹出了土木堡。

    还有一层重要原因。

    宣德九年九月。

    宣宗皇帝巡边回京,认为天下私役甚重,想要彻底整顿军中。

    导致勋贵惊惧,抛弃了宣宗皇帝。

    皇帝连基本盘都丢了,死得不冤。

    而宣宗皇帝把这些密探交给朱祁镇,是不是说明,他已经猜中了结局,所以希望用这些钉子,保护朱祁镇。

    那宣宗皇帝亲生母亲,张太皇太后又扮演什么角色呢?

    她执政七年,从未提过下西洋。

    而勋贵的快速堕落,私役成风;

    军队战斗力迅速下降;

    文官逐渐掌权;

    都是从她执政开始的。

    她是意识到宣宗皇帝的错误,开始用放开私役来弥补勋贵吗?也用海上的利益换取文官的妥协吗?

    还是说,她根本就是个坏的!

    “朕有了孩子,却有了致命弱点,对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