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2章 黎鐉京师见闻录,朕就是蔑视安南了!汝能奈朕何?(3 / 8)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来了。

    叛乱控制在怀庆府,甚至武陟一地,才是最好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耿九畴咀嚼这句话。

    “杂书上看的,朕不知道是谁说的。”朱祁钰又语出惊人了。

    这句话是张居正说的,后来那谁给发扬光大了。

    “叛乱必须快速扑灭,俘虏全部充塞西北去,甘、宁缺人,大量填充便是。”

    朱祁钰却道:“朕在考虑,如何能捏住敌人的鼻子,让他们为朕所用?”

    关键敌人是谁都不知道,怎么捏鼻子呀?

    “对了,安南使臣可到京中了?”朱祁钰问。

    安南使臣乘坐的是广东市舶司的船支,和刘震海的信一起入京的。

    “已经到京了。”

    “萧维祯走了,谁在担任鸿胪寺寺卿呀?”朱祁钰问。

    “回陛下,是原鸿胪寺左少卿齐政。”

    朱祁钰点点头,算认可齐政的能力:“太常寺呢?年初时蒋守约告病,卧床不起,如今可还能主事?”

    明朝接待外宾归太常寺管。

    而外交归鸿胪寺管。

    “回陛下,蒋寺卿身体已然好了,但还是习少卿辅佐。”耿九畴回禀。

    朱祁钰点头:“告诉齐政和蒋守约,好好招待他们。”

    “陛下,可否需要阁部派人协同?”耿九畴问皇帝的重视程度。

    “没必要,区区小国使者而已。”

    “齐政和蒋守约招待他,已经是超格了。”

    “也不必举行大朝会了,朕懒得见他们。”

    “以后小国使者,都是这个规格接待,除非特殊情况,朕会特殊诏见他们的,否则都不必见了。”

    朱祁钰打发走耿九畴。

    京师嘲讽皇帝的声音,越来越多。

    报纸卖得火热,各种小诗,层出不穷,可满足了吃瓜群众。

    而初来北直隶的黎鐉,已被京师的繁荣迷昏了眼睛,出使大明时,就知道大明之繁华。

    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力。

    在他心里以为的繁华,也比河内繁华一点点而已。

    甚至,也许还不如安南旧都顺化呢。

    结果,当船支越过武汉时,整个人都懵逼了,天下怎么会有如此雄伟的城池呢。

    而武汉还是刚刚建设,是皇帝钦命,在湖北建一座巨城,在原城池上进行大扩建,沟通南北,虎踞荆楚。

    越过开封时,开封虽古旧,但旧都的繁华,仍然不是河内、顺化比得了的。

    本以为一路的震惊已经足够了。

    但进入京师时。

    第一反应就是大!大得离谱!

    城外还在修缮新城,等新城修完,京师扩大四倍有余,庞大的大明都城。

    车水马龙,人流拥挤,根本就别拿什么河内比了,河内最多是顺天府的宛平县。

    黎鐉真的是乱花渐入迷人眼。

    京师是座不夜城。

    皇帝钦命,坊市不设关市时间,夜市要比白天更加繁华。

    虽然已经到了寒冬腊月,但寒冷仍然阻挡不住京师人的阔绰,白天泡在会馆里,晚上去夜市把酒言欢。

    黎鐉最大的感触:就是人多!人富!人傲!

    大明京师的人,好似比整个安南的人都多!

    而且个个身着锦袍,眉宇间挂着倨傲,看着他,仿佛在看乡下土包子一样。

    他还发现一个奇怪的衣服,是用羊毛做的,短衣坎袖,看着像胡人的衣服,穿在里面,用来保暖的。

    但在京师卖得特别好,一衣难求。

    虽然达官显贵不太喜欢。

    但却是中层百姓的最爱。

    有些走夫贩卒,都以穿上毛衣为荣,据说在乡下,一件中等毛衣当聘礼,就能换个媳妇。

    黎鐉也买了一件穿,发现扎得慌。

    但售价太便宜了。

    有人说这是陛下的恩典,让百姓有衣服穿,看得出来,民间百姓是极为崇拜当今皇帝的。

    黎鐉在京师逛了几天。

    还参加了几场文会。

    他也是说汉语的,也自幼读诗书,也能舞文弄墨。

    但文会写的诗,好似在诽谤当今圣上!

    把他吓尿了,急匆匆告辞,再也不敢参加诗会了。

    让他奇怪的是,皇帝胸襟如此广阔?

    民间诗篇讽刺他,他真当没发生过?

    白天在京师晃悠,晚上下榻四夷馆。

    四夷馆是归太常寺管的。

    四夷馆最早设立之初,是翻译部门,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接待外宾下榻的旅店了,太常寺提督馆事。

    黎鐉最不满意的就是四夷馆,居住环境太差,四处漏风,每天奉上的饭菜,让人难以下咽。

    而四夷馆是归太常寺少卿习嘉言管的。

    偏偏这个习嘉言,精通回回文,每日泡在回回馆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