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2章 合纵连横,出使安南!(3 / 6)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膺绪,位序为二子。

    而徐铿是徐膺绪的第三子。

    “伯父不可!”

    徐永宁却道:“我徐家世受皇恩,如何能因为些许钱财,就和中枢抗衡呢?”

    徐永宁是定国公一系。

    定国公一系,就和太宗一系亲近了。

    第一代定国公是徐增寿,中山王徐达第四子,乃是嫡三子。

    靖难时,处处帮燕王说话,被建文帝持剑诛杀,靖难胜利后,永乐二年晋封定国公。

    徐家一共有两支国公。

    徐达四子四女,成年的儿子只有三个,就是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

    徐辉祖站在建文帝那边。

    徐增寿则站在太宗皇帝这边。

    徐膺绪是庶子,所以两边都不敢得罪,站在中间。

    徐家之所以位极人臣,一方面是仁孝文皇后之功,另一方面则是定国公徐增寿和太宗皇帝的情谊。

    所以,定国公一系,也就和皇帝一脉亲近。

    “定国公,陛下是何等人,你还没看透吗?”徐承宗得叫徐永宁一声兄长。

    徐永宁是第四代定国公,于景泰六年袭爵。

    徐铿比他俩大了一辈。

    “揣测天威,乃是死罪!”

    徐永宁反正愿意将海船交出去。

    英国公一脉被诛杀后。

    添了位邢国公,国公之数维持在五个。

    但是,于谦是皇帝的人,成国公又被皇帝驯成狗,魏国公和定国公远在南直隶,无法参与中枢决策,黔国公远镇云南。

    皇帝开疆拓土,需要国公镇守地方。

    若定国公一系,乖乖听皇帝的话,一定能入皇帝的眼,重新返回中枢的。

    徐永宁想要这个机会。

    徐承宗还想劝,却被徐铿拦住:“一笔写不出两个徐字。”

    “当年先伯父、叔父两头押注。”

    “今天又到了押注的时候。”

    “不如定国公一脉迎合陛下,魏国公一脉和陛下唱反调。”

    “表面闹得不可开交,其实徐家永远是一家。”

    “尽量保全家族成果。”

    和徐辉祖、徐增寿的选择何其像。

    “这……”徐永宁想把海船都进献上去,换得皇帝恩赏。

    “定国公,若陛下让你掌军,你能带兵打仗吗?”

    徐铿问他:“陛下要的是百战百胜的将军,你认为你和于谦比起来,谁厉害?”

    徐永宁苦笑,这还用比吗?

    “所以,你把家族的老底儿都掏空,皇帝也不会看上你的。”

    徐铿人老成精,早就看透了:“若你能打仗,哪怕你藏在淤泥里,皇帝也能把你挖掘出来。”

    “如若不能,安心等天变便是。”

    徐永宁吓了一跳。

    徐铿却摇摇头,不可说,也不能说。

    两国公府偷偷商议后,徐承宗又造访含山公主府,和含山公主进行密谈。

    当天晚上,含山公主写了封密奏,送入中枢。

    开始和皇帝讨价还价,开始扯皮。

    而欧信,率领十万狼兵,从广西乘船,千里迢迢来到了合肥。

    王诚已经在合肥等候他了。

    他终于见到了姐姐,杨娘,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姐姐。

    姐姐说,当时她是自愿被卖走的,也是为了救自己,在家里熬着只能饿死。

    她被转手卖了几次,卖去了青.楼,在青.楼里做了几年营生,被个老实人赎身,就和他过了日子,生了四个儿女。

    她不敢叫原来的名字,担心自己下贱命,脏了原来的名字。

    王诚和她抱头痛哭。

    五十多岁了,找了半辈子呀,终于找到了。

    但朝中事忙,他要来南直隶,督抚五府,担任总兵官。

    杨娘也和弟弟难舍难分,就求了恩旨,随王诚来了合肥。

    和她一起来的,还有两个孙儿,和一个重孙子。

    常年在御前伺候,王诚何其机灵。

    立刻就看出来,姐姐对他的感情有些陌生,情到深处,往往都是揉揉造作出来的。

    所叙的亲情,也不过为儿孙挣一份前程罢了。

    并不是真的有姐弟相见的真情实感。

    王诚竟有几分意兴阑珊。

    偏偏他这几个外甥孙儿,都是庄稼汉,无才无德。

    得了富贵便知道张扬显摆,掌军的本事没学会,勾栏瓦舍倒是常去,还抢了两个良家妇女做小妾,缺德事没少做。

    杨娘还帮着周旋,王诚心中愈发厌恶。

    竟生出一种奇怪的感觉,倘若没找到姐姐,姐姐只活在他的想象中该多好啊。

    而这时,欧信率军来到合肥。

    按照皇爷的意思,五府用五个总兵,王诚为五府总兵,欧信为五府副总兵,帮助王诚统领兵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