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城墙崩塌,陈友则继续往里面轰炮,不停往里面射火箭。
就是不派兵进去厮杀。
蒙军被迫藏在一角,军心动摇,都在谩骂主将无能。
满速儿的口碑正在崩塌。
他不得不派遣使者,第三次面见陈友,举行第六次谈判。
吐鲁番为大明和东察合台汗国共管。
彼此不在吐鲁番驻兵。
就是军事缓冲区。
大明需要吐鲁番作为屏障,来恢复哈密生机,满速儿需要吐鲁番这个名义上的领地,来维护自己的威严。
双方一拍即合。
但是,满速儿要求明军,要帮助他稳定汗位。
陈友自然答应,随后给神英传令,回师。
两军回师后,才慢慢退出吐鲁番,并在哈密黑风川外,建造防御工事。
捷报送入中枢。
此时已经是五月份了。
朱祁钰不置可否。
两批使团,在二月份时候就已经出了大明,穿行安南,出使暹罗和身毒。
两个使团,合计一万两千人。
同行的还有商贾,以及长长的礼物长队。
这是要走通新的丝绸之路。
同时,朝廷派遣使者去乌斯贜,以利诱之,让乌斯贜尽快汉化。
而中枢,正在筹备。
皇帝即将巡幸南直隶。
浩荡的队伍,超过十五万人的长队,从北直隶出发,巡幸南京。
预计九月份出发。
一方面是太早出发,南京太热,皇帝不喜欢酷暑;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时间筹备,皇帝出京是天大的事情,千头万绪的事情需要筹备。
在南京过完除夕,再返回北直隶。
他要在南京待上半年时间,把所有该做的事情彻底做完。
“陛下,共管吐鲁番,也是一计。”
朝臣认为陈友做得可以。
哈密暂时不移民人口,而是给甘肃兵在哈密分地,让这些兵成为哈密的本地人。
至于还有活着的哈密人,则进行收拢、汉化。
“诸卿,知道往西打,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吗?”朱祁钰问。
“宗.教问题。”
“据朕所知,东察合台汗国已经全盘伊化。”
“哈密也有伊化的征兆,好在国朝快速收复哈密,才将伊教阻隔在哈密之外。”
朱祁钰对伊教是恐惧的。
朝臣轻轻点头。
蒙古人那么强大,和伊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什么蒙古人悍不畏死?
不是天生的,都是伊教的作用。
这东西用得好,能狂化兵卒,但兵卒狂化之后,未来可就不好管了。
“朕设宗录司,对教派问题,不反对、不支持、不提倡。”
“存在即合理。”
“朕没办法抹杀,只希望这些教派,是柔和的、宽容的、是向着大明的。”
朱祁钰道:“但是,像蒙古人以前信的,朕看了都觉得恐惧。”
“蒙古人能征善战,不是天生的,而是这些教义给教导的,教导成了战争机器。”
“所以呀,朕在漠北,每占一地,就建造大批寺庙,并修改古兰经部分教义,劝牧民向善。”
“统治西北,也是一样的道理。”
“必须建造大批的寺庙,让那里的人信佛,若不信中原的佛,就信臓区的佛,切勿磨掉凶性,方能为朕所用。”
朝臣表示支持。
“但是呀,佛教、道教过于柔和,和伊教比起来,几乎没什么可比性呀。”
朱祁钰话锋一转:“朕欲启用黄教,用黄教抵抗伊教。”
反正都算是华夏宗教,用谁都没有问题。
佛教也可析出一派来,和黄教、伊教抗衡。
“陛下,老臣以为,可翻译黄教教义,翻译成臓文和汉文两种文字。”
“黄教在漠北缺乏历史,咱们就给他们创造历史。”
“再令黄教和伊教彼此辩经,理不辨不明嘛,总要辩出个明白。”
姚夔这招够狠的呀。
这是把黄教和伊教搞对立,现在是从中获利了,却埋下了分裂的种子,这可不行。
“姚卿,若行此策,三百年后,大明就会四分五裂。”
朱祁钰淡淡道:“朕欲强令黄教,通行汉文,不许用臓文。”
“让宗录司,改革伊教教义,谁支持中枢,就准许谁大肆传教,不支持中枢的,一概取缔。”
“无论是黄教、伊教、佛教、道教,唯一不变的,就是拥护大明的统治。”
“凡是和大明统治相悖的经文,一概删除。”
“凡是和大明统治相悖的神佛,一概去除。”
“凡是和朕意念相悖的,一概改变!”
“如今宗录司里有各派大师,给朕钻研各种经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