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4章 首辅之争,案中案,桂怡离奇死因(3 / 6)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因为,驱赶太监之后,自然会有人为于谦鸣不平的,毕竟陈友案发生后,有御史弹劾陈友功劳造假云云。

    尤其陈能,恬不知耻的弹劾秦纮,引起都察院的反击。

    御史纠察天下,连皇帝都敢骂,凭什么不能质疑陈友的功劳?

    陈能这蠢货,点燃了都察院的怒火。

    顺带着的,因陈友案而被贬谪的于谦,就显得十分可怜了,所以民间出现同情于谦的苗头。

    这是一步妙棋啊。

    刚斗倒于谦,就开始拉拢于谦,对抗自己战壕里的战友王复了。

    这才是政治斗争,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只有利益。

    可是!

    耿九畴却摇了摇头,觉得姚夔过于明显了。

    盖因,于谦有大功傍身,连皇帝都不敢他,民间盛传他是当代郭子仪,当代岳飞。

    这样的人,和皇权天生矛盾,皇帝根本就不信于谦,一点都不信。

    皇帝用陈友案,拿掉了于谦的首辅位置。

    就是因为他不信于谦,他不在京师,担心于谦被天下人加持,来抗衡皇权。

    所以,在南京不停跟于谦斗法,拿掉于谦的权柄。

    当然了,也点到为止。

    因为,于谦有金身,不破于谦的金身,就伤害不了他的分毫,反而会让自己名声崩溃。

    姚夔这蠢货,明知道皇帝在防备于谦,却开始拉拢于谦为己用。

    完全忽略了皇帝的存在。

    别忘了,这朝堂做主的人是皇帝啊,他不满意谁做首辅,你永远都上不去。

    你拉拢于谦,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只会便宜王复。

    耿九畴看了眼王复,这人运气是真好啊,次辅的位置,估计就是伱了。

    王复更坏:“太监掌权,乃权宜之策,而朝中又有妖风而起,姚阁老要查,就查一查吧。”

    你要拉拢勋贵,那我就助你一臂之力。

    他和姚夔是一派的,两个人私交甚好,倒于的时候,勠力同心,转眼之间,他就踩了姚夔一脚。

    姚夔陷入深思,该不该拉拢于谦?

    于谦,是皇帝的大忌。

    可现在王复明显有争权的意味,皇帝看好的首辅人选,明显是李贤。

    他若不争,就没有机会了。

    他年过五十了,外放督抚也没机会了,而现在借着斗倒于谦的余威,他还能争一争。

    若再不争,就彻底没机会了!

    争!

    姚夔发狠。

    俞山和俞纲,就瑟瑟发抖了,他们也是阁臣,但这种高端局,他们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

    诸多重臣,目光闪烁,围坐看戏。

    而居家的于谦,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家研读兵法,并编纂一本《兵法汇编》书籍。

    “父亲。”

    于康恭候在书房外,得到允许后才进来:“父亲,儿子听说姚阁老为您鸣不平呢。”

    于谦瞟了于康一眼,这个养子,如今已是彻头彻尾皇帝的人了。

    不然,皇帝离京,却让他掌九门提督府的兵权,说明极得皇帝厚爱。

    “鸣不平?他斗倒了我,现在又为我鸣不平,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吧?”

    于谦停下笔墨:“为父退下首辅之位,朝野之间为父说情的人太多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为父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姚夔这个时候为我鸣不平,估计是想争一争首辅的位置。”

    “朝中党争,如何涉及到了我家中?”于康松了口气。

    在皇帝离京之前,秘密诏见了于康,叮嘱他,切勿照顾好他于谦的身体。

    这番话,越琢磨越有不同的含义。

    照顾也好,谋害也好。

    于康终究是于谦的养子,只要父亲不造反,他就不会动手。

    反正到现在,他没收到皇帝的密旨,显然皇帝没有铲除父亲的意思,而姚夔鼓吹于谦,怕是父亲又要复起了。

    “这算什么党争?无非是争权夺利罢了。”

    于谦放下笔,站起来背负双手,冷冷道:“姚夔利欲熏心,欲用勋贵来夺得首辅之位,却忽略了陛下的心思。”

    “陛下要用李贤做首辅,因为李贤做过督抚,督抚一方时政绩卓然,陛下希望日后的首辅,由督抚出身,只有在地方做出大功绩的人,才能出任首辅。”

    于谦看得通透:“所以,为父败得不冤。”

    他看向养子。

    于康垂下头,不敢和父亲眼眸对视。

    皇帝要改制。

    鼓励朝中大臣去地方做出实绩出来,这样的大臣才能入主中枢,执掌朝局。

    他于谦纵然功高,但没有出任过督抚的经历。

    所以不能担任首辅了。

    而姚夔非要争,等于在和新政对着干,显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估计次辅都没了。

    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