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4章 明中六大奇案,红丸案(3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孙原贞嗤笑:“人心呐,不停在变。”

    后面的话他没说。

    但陈文却看出来了,孙原贞就在等,等于谦去打国战,若选择养寇自重,他就出击,除掉于谦。

    难道这是皇帝的命令?

    孙原贞瞥了他一眼:“权力就这么多,一个人全占了,别人吃什么喝什么?”

    陈文不寒而栗,这才是朝堂,不争不抢,你什么都得不到。

    没错。

    于谦正在编纂兵法,他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大明做事太绝,属国早晚会群起而攻之的,那样一场国战,就是他于谦的战场。

    除了于谦,大明没有统帅五十万大军打硬仗的人。

    带领三万大军,征战沙场的将军,多如牛毛,这样的就是将才。

    带领五万大军的,人就不多了,这是良将。

    带领十万大军,能打胜仗的,是名将,这样的人,大明寥寥无几。

    统帅十五万以上的,可就不是名将能做到的了,需要一个帅才,大明有,仅此一位。

    方瑛能带着七八十万土人打交趾,那是顺风仗,出现逆风仗,看看这些人有没有用?

    还有一点,方瑛占着土人的优势,若他统率十五万来自各地的精锐,方瑛绝对做不到。

    所以,出现十五万人打硬仗的国战,就需要于谦来统帅了,除了于谦,大明没有其他人能用。

    于谦就在等这个机会,他并不着急。

    他当然不需要揣测皇帝的心思了,因为出现国战,只有他于谦能指挥,不管皇帝愿不愿意,都得他上。

    大明扩张,就一定会出现国战。

    也许在西边,也许在南边。

    于谦的兵法汇编,还有水战、海战的兵法,他将明以前的所有兵法书籍都读了。

    还招揽一批学生,有讲武堂的,有国子监的,还有宫中侍卫,一边编纂,一边讲解,零碎小活儿则由学生去做。

    这个主意还是皇帝给他出的。

    他把自己编纂的兵法,送到南京,让皇帝审阅,皇帝给他提的意见,他欣然接受,还筵请朝中打过仗的将军一起。

    他心知肚明,皇帝在安他的心,告诉他朕虽撤了你首辅之位,却从未怀疑过你。

    这些入了他的门的人,以后可就天然是他的人了。

    显然皇帝允许他立山头,允许他做军中第一军头。

    皇帝的允诺,给了他巨大希望。

    兵法汇编,要成为类似寰宇通志这样的大部头巨著,作为主编人于谦,怕是要凭此书,列入兵家名普,当代兵圣。

    非但如此,皇帝还诏令四夷馆,将西夷的兵书快些翻译出来,送给于谦,让于谦遴选,好的也编入这本书里。

    足见皇帝对这本兵法的重视。

    “大人,有客造访。”

    于康带兵南下了,于谦还是家中老仆照顾。

    于谦放下笔墨,让学生们继续研读,他则出了学堂,穿行几座小院,来到正房。

    为了方便于谦编书,皇帝特许,将他家几处院落改成学堂,就在邢国公府里面编纂,省着于谦来回奔波。

    正合于谦之意,他在家里舒坦。

    看到访客,他微微吃惊:“首辅大人,如何造访寒舍啊?”

    “邢国公。”

    李贤和于谦再次见面,多少有些岁月蹉跎之感。

    “请。”于谦也不小气,虽说他丢了首辅之位,但也没必要和李贤交恶。

    入座之后,李贤也不废话:“邢国公,老夫造访,主要有两件事。”

    “其一,编书之事。”

    “陛下传来圣旨,想以您编纂的兵法汇编,拣选一部分为讲武堂教本。”

    “所以想请您先编写出一本简单易懂的教本,用以讲武堂教学。”

    于谦眼睛一亮,讲武堂的教本,他也参与了编纂。

    但教本很多,在讲武堂任教的将军,都编纂过教本,所以教本庞杂,搞得学生也懵,学得四不像。

    “这是好事呀,老夫这就动手编纂,最多一个月,就能编成。”于谦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

    李贤苦笑:“邢国公,陛下的意思是,在各省皆设武学,在南北直隶,设两个讲武堂。”

    “预计在明年,景泰十三年,恢复武举。”

    于谦皱眉,皇帝没给他密旨,他也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想的。

    “手谕今天到的内阁,让阁部商讨,但老夫都没上过战场,如何一拍脑袋就决定了呢?所以就请您参详参详。”

    李贤倒是上过战场,但惨败,不忍回首。

    他详细说了皇帝的意思。

    朱祁钰要在全国各省,皆设武学,但武学里,并不是招募普通孩子,而是招募军中将士入学。

    武举,也不是考什么提石锁之类的,也不考打打杀杀的。而是沙盘推演,实地作战,考的是战争指挥。

    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