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四年,皇帝成长得这么快。
皇帝没瞧得起他,但文官却对他群起而攻之,把他赶出了内阁,让他老老实实当一个勋贵。
李贤秉政,却倭郡王之死,搞得焦头烂额。
被皇帝叱骂。
估计现在李贤也在后悔。
“皇帝棋高一筹啊。”
于谦之前还笑话过皇帝,皇帝是千防万防的防他,还觉得皇帝防不住他。
结果,最大的小丑是自己。
皇帝压根就没防他,因为他反不了。
自始至终,试探的是民间舆论,试探的是民间对倭郡王的态度,最后才两颗红丸,送走了倭郡王。
满堂朝臣,聪明人不知凡几。
想通此节的人很多。
但没有证据。
皇帝确实和倭郡王和解了,倭郡王有病,确实是又杀又劝,看看那些归档的圣旨,有一百多道。
难道这还是假的吗?
里面还有常德公主的亲笔信,圣母的懿旨,还有太后的规劝懿旨,但有用吗?
归根结底,是倭郡王自己不争气。
病倒一次又一次,救过来一次又一次,结果自己偷吃药把自己给吃死了。
如今各种花边新闻泛滥,倭郡王如何死的反而没人在意,在意的是他和那些伶伎做过什么,楼歪了……
京师依旧繁华,倭郡王的薨逝,挡不住张灯结彩。
然而,又一颗重磅炸弹炸开。
周王自缢了。
可以说是畏罪自杀,俞士悦从倭郡王死前吃的药开始查,立刻查出来,在薨逝前几天,倭郡王曾派人去周王府索药。
拷打之后,得知不是索药一次,而是多次。
医案上,倭郡王只吃一颗红丸。
其实是吃了五颗。
让太医来查,发现有三颗是假的。
这一查,自然就查到了周王和进献仙丹的道士。
周王立刻自尽了。
同时,圣旨传来,关闭所有青楼,查抄青楼。
忽然黑冰台的人出动,大理寺协办,查青楼,尤其是送给倭郡王伶伎,曾经待过的青楼。
“周王畏罪自杀?”俞士悦坐在大理寺监牢里。
里面正在拷打正一道道士。
道士说,他们本在贺兰山上修道,是周王找到他们,请他们炼制一种救命的仙丹。
那是景泰十一年冬月。
他们一共炼了三枚仙丹,全都交给了周王。
不可否认,第一颗仙丹确实救了朱祁镇的命。
问题是朱祁镇强索仙丹,刚吃没几天就吃第二颗。
坏就坏在周王把仙丹给换了。
道士们一口咬定,是周王的错。
俞士悦也在琢磨此案,皇帝的圣旨传来,严令他必须查明,可这是字面上的意思。
实际上呢?是要抹除一些痕迹吧?
此案的妙,妙在朱祁镇用了16个月,把自己尚且可以的形象彻底败光,让天下人都认为他是贪生好瑟之徒。
再看看皇帝,励精图治、内政修明,最让人称道的是,他后宫妃嫔不多,且都有身孕。
两相对比,还是皇帝是明君啊。
当初让他继位,是最正确的决定。
红花,永远需要绿叶来配。
皇帝的口碑,在民间迅速攀升。
那就把此案钉死!
俞士悦明白了,绿叶,就彻底绿下去。
很快,南宫伺候的老太监、老宫女拷打下,把什么都招了。
这些人都是曾经朱祁钰从宫中打发出去的,很多都是朱祁镇的人,把他们放出来,伺候朱祁镇,比活着强。
从朱祁钰巡幸南京后,陆续放出来一千多个太监、老宫女,这些人都是被层层审查,觉得不合格的人。
全都打发去南宫,伺候朱祁镇去。
此事过后,怕是全部要处死。
俞士悦看着口供,和归档里记录的差不多,只是多了些细节,比如朱祁镇如何临幸美人。
很快,口供里的内容,在京师里面广为流传。
周王死了,为他办事的奴婢还活着呢。
俞士悦很快拿到了周王手下的口供,跟着抓捕了秦王、唐王、蜀王等王。
案件逐渐明朗。
给倭郡王进献美人,是周王和蜀王的主意,毕竟朱祁镇掌管宗人府,他们当然得投其所好。
投着投着,就把倭郡王给害死了。
景泰十年冬月,南宫发生一件趣事,一个民女欲对倭郡王行不轨之事,被南宫太监发现。
原因是倭郡王甚是暴戾,那事的时候太凶了,黄花闺女受不了,常有尸体拉出来。
她恐惧之下,就要谋杀倭郡王,结果被人发现后杖杀。
从那之后,朱祁镇就不喜欢良家美人,而是有了和曹贼一样的喜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