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0章 建文疑云,胡濙病故,地中海纵火犯,大明帝国(7 / 8)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争。

    只是有些人还苦着脸,因为可能还会迁移。

    新益州人多地少,勉强够吃,因为当年移民移猛了,导致新益州塞进去这么多人,小小的新益州,人口却高达九百万人。

    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吃,得靠印度买来的粮食,维持生计。

    这几年,有一些人又背上了行囊,移去新地。

    比如往北去荆扬二州,或者往南,去马六甲省,就是满刺加国,满刺加人也正在急速消失,倭军非常给力。

    大明早就建立了马六甲水师,掌管这条海峡。

    这次移民,不是强制移民了,而是自愿移民,打包好行囊后,就坐船走,中枢会额外补贴一笔钱。

    已经有些百姓陆续移走了,在新益州实在不够吃,而且还有很多种植园,是被江南商贾给垄断的。

    大明开海十年了!

    天下形成了十九大财团,第一大财团就是皇家商行,然后是苏商、浙商、沪商、徽商、港商、鄂商、赣商、潮商、晋商、鲁商、陕商、渝商、粤商、澳商、赵商、辽商、京商、交商。

    这些财团,在新地跑马占地,形成一个个庞大的种植园,批量生产一样货物,比如橄榄油、糖、药材等等。

    中枢并不反对财团的形成,只要交税即可。

    对财团,更是直接征重税,税点比普通商贾还高。

    却阻挡不了财团的形成。

    财团站在百姓头上,逼着百姓再次迁移,去新地跑马占地,这一点有利于移民,中枢不闻不问。

    近两年,就有百万新益州人,去了新七省。

    而这个趋势,正在加速,中枢也快下令强制移民了。

    交趾督抚李侃,已经准备启程回京了。

    交趾是大明最早开拓之地,如今已经成为南方最富的省份之一,不次于江南的富裕。

    经过朱英、李侃两届督抚的共同努力,广西、云南通往交趾,修通了十四条主路,小路无数。

    交趾通往各地,也形成了多条路进入新省份的局面。

    交趾,是多省汇聚之地,又全线沿海,是贸易之窗,又遍地是汉人,脱离大明的可能性很小了。

    截止到撤督抚之日,交趾人口突破1200万,经济排名位于前列,交趾的粮食,供应婆罗洲和吕宋两地食用。

    沥青路,修通了每一座城池。

    繁荣是肉眼可见的。

    李侃乘坐海船回京,这些年在交趾,皇帝数次表彰他,他认为自己无愧于心。

    他要回京就进入内阁,圆了入阁之梦。

    在船上,他看到无数穿梭于海上的船支,多是装着充足的货物出航,要么是装着奴隶回航。

    交趾发展这么快,归功于数以千计的奴隶。

    奴隶为了交趾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奴隶不许生育,老了就找个地方埋了,那就需要购买新奴隶来继续工作,奴隶贸易极为繁荣。

    李侃的船是军船,不走河道,全程走大海。

    每次途径港口,都能看到千帆竞流,一片繁荣景象。

    在天津下船。

    天津港口忙碌到了极致,各色货物在天津港卸货,再次装船进入内河航道。

    李侃看到最多的,还是沥青。

    这些沥青,是从奥斯曼买回来的,从天津下船,送去西北。

    送去东北的,直接走内海过对马岛送去吉林和黑龙江。

    大明沥青路发展得这么快,和进口沥青有直接关系,奥斯曼遍地是石油,这东西根本就不值钱。

    所以大明对奥斯曼垂涎三尺。

    听说皇帝正在组织远征,为楚王打下一片地盘,作为封地。

    还鼓动奥斯曼也铺沥青路,李侃怀疑这是为大明入侵做准备。

    李侃乘坐快船入京。

    一路上不耽搁,早晨开船,晚上就到达京师。

    入京之时,他仿佛吓了一跳,这还是他认识的京师吗?

    老京师只有九门,新京师竟有三十二个门,这是要修到五环啊?你敢信?

    从城门进入紫禁城,坐马车要一个小时!

    整个京师,全城都是沥青路。

    遍地都是叫卖声。

    卖什么的都有,他在交趾见过的东西有,没见过的还有,东方的西夷的,甚至野人的东西他们也有。

    凡是世界上有的东西,北京城都能看到。

    人头攒动,随处可见的都是人。

    “京师何时变成了这样一座庞大的城池了?”

    李侃却看到最惹人注目的是茅厕,为了方便京师人口,几乎一百米就设一个茅厕。

    茅厕分男女,虽然在街上的女子非常少,但还是设了男女。

    走进去看就会知道,女子只有一个坑。

    毕竟大明女子不能抛头露面,皇帝数次下旨,也改不了这个陋习。

    李侃在马车上,看见川流不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