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岸,陈嘉猷看见既熟悉又陌生的京师,泪水止也止不住,所有使团的人,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十二年啊,才回来啊!
这一路上,多少人埋骨他乡,才回来多少人啊!
谢迁亲自迎接他们入城。
新北京有36扇门,常驻人口高达六百万,已经把附近的通州、石景山、卢沟桥、顺义、怀柔、门头沟、大兴、房山、昌平都吞并进去了,下一步就要吞并蓟州了。
京师实在太大太大了,从最远的房山到紫禁城,乘坐马车都得一天时间。
奈何北京人太多了,还在有人往京师里面挤。
遍地都是园子,小楼很少,因为都是达官显贵,不愿意住得那么拥挤,对小楼也不喜欢。
城市占地面积越大,侵吞的耕地面积就越大。
幸好有东北粮食撑着,不然京师都得吃土。
陈嘉猷从通州下船,乘坐马车走了六个小时,才到紫禁城,因为太堵了。
京师修的都是沥青路,同时行驶八辆马车的沥青路,还是拥堵不堪。
原因很多,沥青路旁边是行人路,行人路上就都是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他们会占道经营,会让本就拥挤的道路更加拥挤。
人越多生意门路越多,自然就越来越挤。
外城宽敞,但都不愿意过去。
印度人都看傻了,这才是大明的京师,京师似乎比广州还要繁华,广州雄伟的是万国城。
而京师雄伟的都是华夏式建筑!
一座座超乎想象的华夏建筑,每一座高度都不是他们敢想象的,还有很多大园子。
从外墙走,就知道一个园子占地多么大。
里面住的都是达官显贵。
老百姓住的也是都四合院,富裕的独门独院,穷困的住大杂院,看见穷人,他们就有骄傲感,而发现穷人穿丝绸,那一丢丢骄傲感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最富是京师百姓啊!
这些住大杂院的,不是穷,主要是不愿意走,要是去外城,个个都住四合院,都能买得起小楼房。
内城里生意门路多呀,他们愿意在内城找机会。
陈嘉猷看到无比繁华的京师,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在广州他溜达过,见识到了广州之富,以为京师也差不多这样,可京师大大超乎他的预料,京师比他想象中的富得多。
原因很简单,天下百官的家眷都在京师,能不富吗?
谢迁看出陈嘉猷的震惊,笑着说:“陈大使,京师繁华,才说明我大明强大。”
“是啊,大明强大,大明强大。”陈嘉猷咀嚼着,竟嚎啕大哭。
是高兴的哭。
看到大明繁荣成这样,他在印度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谢迁在皇帝身边伺候,很清楚皇帝多么看重陈嘉猷,陈嘉猷对大明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就说印度的书籍,对大明医学、数学的发展,都有显著提高。
那些文物就别说了,充实了内帑,又在民间掀起印度热,促使民间有舆论,让朝廷攻克印度。
还有他带回来的这些人才,能丰富各行各业。
一路走进紫禁城。
这些印度人是不能面见皇帝的,他们被安置在一处。
很显然,到了京师,他们受到的待遇直线下降,这些年大明吸纳很多西夷人才,鸿胪寺见怪不怪了,也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只是让他们等待即可。
陈嘉猷则随着谢迁,去养心殿。
他心中十分迫切,马上就要见到皇帝了,这十二年,这一路上,他有太多话想跟皇帝说了。
进入养心殿,看见正在批阅奏疏的皇帝。
“臣陈嘉猷奉命归来,敢问圣上安!”陈嘉猷恭恭敬敬,三拜九叩行大礼。
朱祁钰放下奏疏,看着皮肤黝黑,声音坚毅的陈嘉猷,脸上露出欣慰之色:“朕安!”
“你儿子在国子监,成绩十分优秀。”
“朕问过他,他说他想继承你的志向,为大明出使各国。”
一说家人,陈嘉猷泪奔,他一离家就是十二年,他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臣谢陛下关怀臣家。”陈嘉猷痛哭。
“你母亲身体也好,朕让太医院随时盯着,你在国外为大明效力,你的家人,朕就要保护得好好的。”
陈嘉猷泪崩。
“好男儿志在四方,哭什么?”
“若被家业牵绊,当什么大丈夫!”
“起来!”
朱祁钰道:“你在印度做的非常好,朕很满意,大明也很满意。”
“等朕拿下印度的时候,就为你建造一座印度最大的庙宇,让印度人世代供奉你。”
“死在印度的大明军官,也不必担心,朕早晚派兵拿下那里,让他们世代祭祀我明人。”
朱祁钰把他拉扯起来:“站好了,朕看看你。”
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