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
但他们可以移民啊,去新地,就有土地分啊。
大明本土没有,外藩全是土地,就是缺人。
其实本土也有,北方大面积冻土,种植粮食也能生活。
对于这种农民工,政策是一概不支持,甚至还会驱赶他们返乡。
城里工人更不待见他们了。
城里压力大,工会嚷嚷着涨工资,工人都想涨工资。
但农民工便宜呀。
资本家就用农民工跟工人压价,而农民工技术含量不行,想学技术得有师父带,城里人压根就不带农民工当学徒。
这就造成了,农民工成为资本家压价的手段,农民工和工人矛盾激化。
农民工当然便宜了,他们一没技术,二家里有地,没有后顾之忧,出来打工是赚钱娶城里媳妇。
在娶媳妇方面,又把城里人给气坏了。
多少漂亮媳妇嫁去了农村。
因为农村人给得起彩礼呀,有的农村人有五个闺女,三个儿子,他们把闺女的彩礼扣下,全都给儿子结婚用,城里人要多少彩礼,农村翻倍给,我们农民有钱。
城里以前也这样做。
但城里女孩受过良好教育,有独立思想,她们不停反抗,导致这股风狠狠地吹去了农村。
农村女孩也读书,但声音还小,无法反抗大家长,即便朝廷有政策,家长里短的事,也没法让官员评断。
城里人娶不到媳妇,农村人能娶上媳妇,矛盾又来了。
但是,随着农民一代代开枝散叶,家里的土地,根本养活不了太多人口的,更别提娶媳妇了。
为了逼迫无地的农民移民,中枢对没有土地的农村人,进行黑户处理,在户籍上填写成黑户。
要求没有土地的农村人,要么移民去新地,要么在工厂里掌握一项技术,成为熟练工,经过考核后,才能更改户籍。
这直接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面积外流,移去外藩。
不移不行啊。
工厂里的技术,是老师傅口耳相传的,只传自己徒弟。
城里人和农村人的矛盾,由来已久,这一代人是经吃过被农民工挤兑的苦的,所以他们敝扫自珍,绝对不把技术交给农村人。
这就造成了,近几年,大批无地的农村人,被迫移民去外藩的移民潮。
在家真的吃不饱饭了。
比方说,一家二十亩地,景泰九年时候分的,当时计划是三十年不变。
但现在已经是景泰五十六年了,四十七年过去了,刚分的时候,每家喜气洋洋。
这几年中枢又疯狂鼓励生育。
那么就造成了,二十亩地,三代人,男女加在一起上百口,吃不上饭。
一家家愁眉苦脸,数着米粒儿过日子。
要么移民,要么去学技术。
女人好说,怎么都嫁得出去,可家里几十个男丁怎么办啊?他们还得娶媳妇呢!
尤其外藩藩王说,到新地分媳妇,顿时吸引了几千万人外流。
也多亏了皇帝这几年在民间大肆征兵,并不断补贴农民,不然民间早就造反了。
从景泰四十年开始,朝廷在民间征兵数字超过了2个亿。
这才缓解了农村人地矛盾。
再加上农补,和精准扶贫。
民间再苦再难也能吃一口饭,家庭再苦也得供孩子读书。
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民间识字率达到了95%。
而完成三年教育的人口,达到了13亿。
完成六年教育的,人口在7亿上下。
九年教育,在2亿左右。
十二年教育的,只有4千万人。
也因为教育,百姓多少懂点文化,知道前面有明路,去了新地,就不用忍受人地矛盾了,有大片的土地,也有媳妇了,什么都有了,唯独没有老家了。
可这年代,老家还那么重要吗?
只要农民有活路,他们就不会造反,这也是皇帝对基层掌控牢固的原因,换做以前士绅掌控基层的时候,造反早就不断了。
从景泰五十年到景泰五十六年,这六年间,大明没有一个造反案例。
因为全民都能吃饱饭,不说全部过上好日子了,但大半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只要肯努力肯吃苦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