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6章 医药、释奴、科举,扶持藩国国策不容动摇(初一快乐)(4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看看这些年释放的奴隶,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远超他们的母国,再说了,要相信大明的同化能力。

    同化异族,大明最擅长了。

    别管什么肤色,只要在大明三代,就会彻底变成明人,永远不会变的那种。

    太子和太孙也支持释奴,因为未来二十年,大明都没有大工程了,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奴隶。

    而把奴隶变成人口,这些奴隶都是熟练工,会大大提升工厂的运转,同时,大明要为藩国修铁路,这些人能做劳工,好处多多。

    重点是,中枢要负担官奴的吃喝用度,是一笔大开销。

    景泰五十六年,中枢下旨,放宽奴隶对大明贡献体系,允许给奴隶发放明籍。

    第一批释放的是,为大明工作十年以上的奴隶,转为明籍。

    人数高达3700万。

    朝廷负责妥善安置,并给他们发放功劳牌,朝廷承认他们为大明做的贡献,而非奴隶。

    算是为他们正名。

    此举是为了收买奴隶人心。

    中枢计划,未来十年内,持续释奴,官奴数目控制在5000万左右,保证基建用途即可。

    未来中枢也不再向外购买奴隶,至于民间奴隶,中枢也觉得适当减少。

    景泰朝,最重视教育、水利、道路、汉化。

    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全国27亿百姓,已经全说汉话了,包括臓区、蒙区,也通行汉字。

    即便方言有区别,但一笔写出来的是一样的文字。

    这是教育的功劳。

    但民间教师缺口量巨大,如今活跃在民间的教师队伍,有300万左右,远远达不到社会需求量。

    而这些教师,多是小学、初中教师,高中、大学、太学的教师稀缺到了极致,掌握经义的老先生,门槛儿巨高,不肯入官学任教,他们都开设学宫,办自己的学校。

    就相当于贵族学校。

    当初为了鼓励教育普及,皇帝是鼓励民间主动办学,集合中枢和民间的全力,普及教育。

    这就造成了,民办学校,远多于官办学校。

    民办学校师资能力强,因为办学的都是地方德高望重的老顽固,他们本就学富五车,能力高绝,因为各种原因不肯为中枢效力而已。

    官办学校,多是后来培养的师资力量,被动学习的人,和主动学习的人,知识掌握情况完全不能比。

    知识可不是死的。

    是要活学活用的,学知识是要用的,而不是应试考试的。

    大明只有两场应试考试,一场是高考,一场是科举,高考是义务教育的必经之路。

    科举,则是当官的考试。

    对科举士子而言,高考是手拿把攥的,基本都是高考尖子生,才能研读经义,进而参加科举,入仕为官。

    皇帝重视教育,朝廷自然就非常重视人才培养。

    大明各行各业人才井喷,和重视教育有直接关系。

    从三年义务教育,到今天已经是十二年义务教育了,走完义务教育,就要考虑人生道路了,而这个选择权,是交给学子自己的。

    想走仕途,就进入太学研读经义。

    如果想走技术人才的路,可以深造,也可以立刻去找工作;如果去企业行政岗位,也可深造,也可直接就业。

    大学,可不是混混就行的,上了大学就放飞自我了,那是不行的,大学学的是生活技能,如果你不学,毕业就失业。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路,考取基层公务员,但现在没人愿意做这行,基层公务员是没有上升途径的,连以前的吏都不如。

    而且,不是铁饭碗,是半聘用制的。

    基层公务员多是军官转业、举人实习的职位,想入仕,必须参加科举。

    明人全都早熟,基本四岁就要上一年级,十六岁高考。

    大学四年制,二十岁参加工作。

    若想从政,就要考研,研究生考试是严进严出,模拟的是科举考试,被民间称为小科举。

    太学不止是研读经义,也有化学、物理、人体、历史、哲学等等学科。

    学生可以选择提升从业技能,也可以转行从政,一门心思研读经义。

    前几年,苦读经义的人很多。

    结果科举无门,因为科举太卷了,研究生参加科举就别开玩笑了,得继续读国子监,读完博士,才能科举,参加科考第一关,考取秀才。

    大明27亿人,27亿人都想当官。

    就知道有多卷。

    科举一直以来就卷,景泰年间更卷了,即便是扩招,一个举人都难考,何况进士了。

    因为科举试卷鸡贼。

    出的题目特别活,不限于几本经义,涉及所有知识,什么都可能考,就看谁积累的多,谁命好。

    读完大学,再经过科举的千锤百炼,上来的都是精英。

    而这,是皇帝当初的构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