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息息相关。
在景泰八年之前,大明伊教徒主要集中在回族,信仰的人并不多。
那时候皇帝还不信。
可是,随着大明征服越来越多的地区,伊教徒数量陡增,皇帝也成为了虔诚的信徒。
整个皇族也都信了。
而朝廷并不干涉信仰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信仰的,认为信仰会劝人向善。
朝廷一般什么都不太管,唯一干涉的是,经书!
经书的修订和颁发,必须经过宗录司,如果没有宗录司的盖章,是坚决不允许印发的,一经发现,书写者死罪、刊印者死罪、传播者流放。
六教经书,扉页必然有大明地图,第一句话都是保卫祖国领土完整。
信仰之前,是明人,要有国、要有君、要有祖宗,然后才是信仰。
其实,这和伊教和基教的原信条都是相悖的,两教的立宗之本是信仰,然后才是其他。
但在大明不允许。
先是世俗人,才是红尘客。
除此之外,大明没有任何限制,甚至皇帝都是六教忠实信徒,真的忠实,宫中的中正殿,就改做六庙。
前几年老皇帝还经常邀请六教大宗师入宫讲经呢。
这几年老皇帝身体愈发不好,六教大宗师轮流入宫值守,给老皇帝讲经祈福。
无论是废太子,还是现太子,也都是虔诚的六教信徒。
所以,孟加拉省的百姓压根就没觉得自己哪里不妥,老皇帝都信呢,我们信难道不对吗?
大明百姓也没觉得不对劲,想吃纯牛羊肉的,大家都去清真买肉,见惯了伊教徒,没觉得哪里不一样。
而修订后的经书,各教都没发现异样,毕竟谁也没见过原经书,见过的人都死了,现在都是景泰六十六年了呀。
转眼间,就到了景泰六十七年。
景泰六十七年,朱厚煐年长了一岁,老皇帝又老了一岁。
而本该最热闹的正月,今年却格外冷清,因为正月里还在肃清基层官员,还在抓人。
这种抓人,搞得民间都很冷清。
尤其是大酒店大饭店,今年都赚不到钱。
因为平时来消费的都不是老百姓,每年来消费的那些人都被抓了,在拷打呢,谁能出来吃饭呀?
这种开大餐饮都抱怨朝廷,却不知他们也快进去了。
而经济是个多比诺骨牌,当上层出了事,大餐饮不行了,中级餐饮也会受到影响,然后就一连串的让整个产业链都不行了,都遇到寒冬了。
按理说小餐饮影响不大吧?
不会的,影响很大。
这是一条链,上游影响中游,中游影响下游,上游崩盘,下游也会遇冷,冷着冷着就崩盘了。
而这,就是泡沫。
想想,官员贪的是谁的钱?
朝廷的钱,朝廷的钱是哪来的呢?老百姓纳的赋税。
然后贪官在民间消费,让大餐饮赚钱,大餐饮的从业者呢,去中级餐饮消费,中级餐饮的从业者呢去小餐饮消费。
其他行业也是这样。
可归根结底,是左手倒右手,没有创造实际价值。
反而呢,朝廷的钱亏损了,这个亏损谁来买单?
老百姓买单啊。
老百姓亏了赋税,还要买单亏损,等于花了两份钱,可不止就花这点啊。
再想,钱去哪了?
贪官家呢,他们会只在国内消费吗?不会的呀,会出国消费呀,钱被挥霍了,进入别人口袋里,还得百姓买单。
老百姓看似没直接掏钱,可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呀。
所以,这就是泡沫。
良性经济,是大餐饮养中餐饮,中餐饮养小餐饮,而这条链上的钱,是干净钱,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面还会有一个深层逻辑。
朝廷拨款给地方,是用来建设地方的,这笔钱被贪了,但要做账吧,就需要把钱从银行借出来,到市面上滚一圈,才能做账。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银行的钱,出来一遍,回去一遍,造出了一次泡沫。
这笔钱,又在市面上滚一圈,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最终回到了银行,银行再做账,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贪官的钱呢,需要进市场,正规渠道走不了的,就要走非法渠道,不管什么渠道,肯定要进入市场上洗的,这个过程,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然后钱从贪官手里又进入市场,又产生了一次泡沫。
而朝廷投的钱呢,是不是需要回本啊?
贪官会利用这个回本的时间差,再从朝廷借,从银行借,他们肯定不会掏自己的钱,这个过程里还会造成相应的金钱在市场里无效流通,不知道要吹几次泡沫呢。
而这些泡沫加起来,对市场的损害是巨大的。
因为泡沫,最终是谁来买单?
谁交赋税谁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