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0章 以万物为刍狗,权斗不看苍生(3 / 7)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是这样算的。

    汉城物价就低,釜山物价更低,就平壤是后妈养的?

    其实,平壤知府没敢说,平壤有一笔税,叫回流税,这笔税不是人头收,而是收顶级商家的税。

    比如说,不收菜贩子的税,却会收批发蔬菜的店铺税,是要严格保密的。

    这笔税金额巨大。

    主要是当初建设平壤时的资金,以及倾斜资源,让人口回流这笔费用,都转嫁在每一个在平壤工作的百姓头上。

    朝廷有一本账,往平壤砸的资源,约合二百亿元,建设费用、杂七杂八的费用,在二十亿左右。

    这笔钱总要回本的。

    就设下了这个回流税。

    这个税,只有平壤在收。

    所以平壤物价奇高,高得令人发指。

    可不管谁来算,知府这笔账都很合理,人家也说了,别和汉城比,汉城的肉食贵呀,咱们平壤肉便宜。

    还真没错,平壤肉价是便宜,但就差一块钱!

    平壤肉价:鸡肉6元,鸭肉4元,猪肉11元,牛羊肉27元,驴肉马肉35元,牛奶一斤6元,鸡蛋一斤3元。

    这不对呀。

    平壤北面全是牧场,运输成本又比较低廉,路运货运都行,成本并不高的。

    汉城就不一样了,要靠朝鲜北部供应肉食,

    运输成本要远高于平壤。

    平壤确实肉价低,但仅仅低一元钱,算什么低。

    等等,肉价确实低一点,但牛奶鸡蛋价格高呀,这里面有鬼呀。

    哦,肉价低了一元钱,却在蛋奶价格上找回来,真会算账啊。

    平壤知府又给朱厚煐算了一笔账。

    从运费,到人工成本,各家利润算了一笔详细的账,朱厚煐听得细致,跟着点点头。

    猛然,他又觉得自己被忽悠了:“你叫曾铣?景泰六十年进士?”

    “正是微臣。”

    曾铣年仅二十岁,就荣登进士第,二榜第十七名高中。

    在中枢观政一年之后,主动到地方从科长开始干,屡屡得到晋升,年纪轻轻就执掌一座超级大城市,做平壤知府,兼任平壤市长。

    朱厚煐看着他:“孤记住你了。”

    “谢千岁牢记。”曾铣也有意思,换了其他官员,直接说回流税就完了,偏偏他就不说。

    朱厚煐让他滚了,生气。

    接连几日,他都派人去走访,却解决不了平壤奇高物价的谜团。

    中枢这些年为什么默不作声呢?

    仿佛不知道平壤的奇高物价,还是故意视而不见呢。

    这里面肯定有鬼。

    他详细调查了地方志,发现平壤物价变得奇高无比,是从景泰五十六年开始的,景泰五十年之前,这里只是一座小城市,是老皇帝画了一个圈,然后这座城市就崛起了。

    到了景泰五十六年时,人口正式突破两千万,物价就开始暴涨。

    中间平壤百姓也闹过,也流失过人口。

    朝廷发了些补贴,但杯水车薪。

    后来平壤百姓都认命了,不闹了。

    朱厚煐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此奇高无比的物价,平壤房价居然比汉城低很多,是全国同等级城市中房价最低的城市。

    这就有意思了。

    以这边的高消费,房价应该跟着涨呀。

    更奇怪的是,摊贩的利润,还真跟曾铣说的差不多,不太高的,所以摊贩和打工赚的钱差不多。

    这些年,有人离开了平壤,也有人又回到了平壤。

    因为汉城房价连年走高。

    到了今年,汉城好地段的房价,已经到了3500元一尺,而平壤好地段的房价,才2000元。

    从景泰六十五年之后,汉城房价连年疯涨,平壤可没涨,维持平稳,最多跑赢通胀。

    所以,有人回流。

    汉城物价是很香,房价却让人吐血。

    平壤物价是高,但房价是真香。

    朱厚煐决定去平壤附近的城市去看一看。

    却在景泰六十七年十月初九,平壤附近的胜湖发生大地震,预估在7.6级左右。

    地震发生之时,整个胜湖,断掉了和外界的一切联系。

    地震之时,朱厚煐尚在平壤,平壤震感极为强烈,也出现了大桥出现裂缝、有楼房倒塌的事故。

    但电话线路没断。

    中枢收到地震消息后,立刻组织人救援。

    朱见漭亲自给朱厚煐打电话,让他坐镇胜湖,跟随胜湖百姓攻克难关。

    同一时间,内阁首辅刘大夏立刻动身,坐镇胜湖。

    朱厚煐肯定不想去的,他也担心有余震,万一他刚到又塌了,他可就倒霉了。

    所以他磨磨蹭蹭地往胜湖方向走。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平壤府知府曾铣,骑着自行车去胜湖坐镇,亲自组织救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