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9章 人才“诅咒”(2 / 3)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外戚、武勋的轮流伺候,甚至连王位正统存续都受到干扰,这才爆发了太多的问题。

    申时行却说道:“其实任何制度,都有适合自己的地方,就我们中原来看,倭国和朝鲜是很落后,但是人家也已经存续了这么多年了,也已经形成了政治惯性了。”

    “倭国人已经能够接受幕府将军统治国家,只要战国结束,自然就能再次出现一个统一倭国的人。”

    “我们可以批判性的说这些制度落后,但南洋一些岛国上还有奴隶呢,不也同样能统治下去吗?”

    苏泽点头,申时行说的确实没错,实行两班制度的朝鲜可以说是落后,但是不是朝鲜如今趋于崩溃的原因。

    魏晋门阀政治在中原也影响了好几百年,也有平静的治世和战乱的乱世,如果只说制度问题,不能说明如今朝鲜如今的状况。

    申时行说道:“我中原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度,也是有原因的,那时候能研习经义知识的只能是门阀子弟,皇帝想要治理国家,能够依靠的也只有门阀。”

    “等到了南朝,从刘宋武帝刘裕开始,寒门才开始崛起,可是就算是是宋武帝自己出身也不高,但还是要联合门阀统治国家,寒门依然无法进入朝堂。”

    “甚至到了大唐,门阀政治依然没有能被扫除。”

    在场的都是学贯古今的,自然明白申时行说的道理。

    不是中原选择了门阀政治,而是那个时代只能发展出门阀政治。

    从西汉武帝后期的地方豪族,向着世家门阀转化开始,门阀政治一直在夺取最高权力。

    甚至可以说,三国的魏蜀吴政权,才是“违逆”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是曹操、刘备这些超出时代上限的人杰,强行将历史进程拖了几十年。

    等到三家归晋的时候,已经是当时历史的必然了。

    “所以朝鲜的两班制度,也是朝鲜自然的选择,在我们看来自然是落后的,可是本来这项制度在朝鲜也是没问题的。”

    众人点头。

    申时行说道:“可坏就坏在,朝鲜距离我们中原太近了。”

    “因为接受中原文化太方便了,朝鲜内部除了两班贵族,也出现了大量读书人。”

    “这些寒门读书人,在政治上无法更进一步,被血脉禁锢在基层。”

    “而一部分斗争失败的朝鲜大臣,加上一些研究经义很厉害的儒生,最后无法出仕,只能在朝鲜创办书院。”

    “而这些书院又培养出大量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和他们的师长一样,同样因为两班制度无法身居高位。”

    “而我们东南崛起之后,这样的情况更严重了。”

    “成本低廉的印刷术和纸张,让朝鲜的书院不仅仅教书育人,还开始自己印刷报纸,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年李舜臣来东南,不就是这个原因吗?”

    申时行说完,徐渭沉默了一会儿说道:

    “汝默所说的情况,不是和西汉末年太学扩招的问题差不多吗?”

    听到徐渭这么说,众人就理解了。

    西汉在王莽篡位之前,经历了多次太学扩招。

    在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能算是研究儒学的机构,总共也才百人不到,太学生授官的也不过几十人,而且都是低品官员。

    汉宣帝时期太学人数也不多,太学生进入朝堂也都是基层职位。

    可从汉元帝开始,太学就开始不停的扩招。

    等到王莽篡汉之前,太学生已经达到了三千人!

    可朝堂上能够容纳的岗位就这么多,汉代还有大量的外戚、列侯需要安置。

    在最后王莽篡汉的过程中,这些大规模扩招却无法安置的太学生,在舆论上和行动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最支持王莽篡汉的政治力量。

    申时行说的没错,朝鲜的问题是距离中原太近了。

    大量对现状不满的知识阶层无事可做,只能聚集在一起键政。

    落后的土地上承载了太先进的文化,东南的“主权在民”思想迅速在朝鲜风靡。

    原本就高喊着“废除两班制度”的年轻读书人,如今已经开始喊着“废除朝鲜国主”的口号了。

    这些在野的读书人,虽然不是两班贵族,但也是地方上的寒门。

    寒门也是门,至少是自耕农小地主,在基层都是说话很有分量的人。

    这样一群人在野,通过印刷术发展的廉价报纸联合起来,交流各种思想,甚至已经出现了书院结社。

    而朝鲜王室和两班贵族忙着在朝堂上争权夺利,互相斗的你死我活,更是加强了对基层的盘剥。

    两班制度原本就会造成了的土地兼并和腐败,明廷强硬的外交冲垮了朝鲜的小农经济。

    朝鲜小朝廷奉行的“事大主义”,对明廷的遵从,又给原本就落后的统治,再叠上的“买办”的debuff。

    这一切都让更多的百姓走到了朝鲜统治集团的对立面上。

    这就是李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