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年代的港岛,是多语言的一座城市,并且粤语在这个时候根本还没兴起。
只能说,港岛这边说粤语的人很多,但说普通话的人,也不少。
此时的港岛,大概有二三十万白人,这些人都是讲英文的。
还有那些大象国黑人,以及一些南洋人,也基本上都是说英文。
不过,三四百万人口当中,超过百分之九十都是我们的人,这些群体当中,百分之八十都是白云城等地区过来的人。
所以粤语才是最为普遍的人群。
既然许多年会这么多门语言,又是一个兵王,那就用不着别人带着逛街了。
从唐楼出来,许多年很快就汇入了人流之中。
六十年代的港岛,已经开始初露峥嵘了。
经济开始起飞,很多华人富豪们也已经开始起势了。
两旁的不少建筑,已经是十几层高的大厦了,很多工业大厦都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的。
甚至楼花这个概念已经在房地产界兴起了。
因为就在一九五三年的时候,霍氏房地产公司立信置业有限公司一改以往房屋先建后售的历史,在香港油麻地新建楼盘时,积极号召民众先交定金,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售房,有如开花(付钱)结果(建成),当时报纸上面称为“卖楼花”。
从皇后大道西出发,许多年沿着这条街道行驶,很快就被前方的热闹吸引了。
那是一家银行,有很多民众在排队。
许多年瞅了一眼,没有去凑热闹,而是去了附近的另一家银行。
“你好,请问现在黄金是什么价格?”
走进银行大厅之后,许多年直接一口流利且地道的伦敦腔,把工作人员给整懵逼了。
明明他是穿着很普通的黑色中山服,一点都不潮流,甚至还能看得出来,好像是北方那边刚来没多久的人。
结果,这一口伦敦腔,确实让工作人员给整不会了。
停顿了好几秒,工作人员这才终于反应过来了。
“先生你好,目前黄金价格是每盎司四十二美元,换算成港币则是两百六十三元。”
在五十年代,港元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变化的。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五十年代初期,港元对美元的汇率大约为1港元兑换0.13美元左右。
但是到了五十年代末期,汇率则上涨到了1港元兑换0.15美元左右。
目前是一九六一年,这期间美元还跌了,港币稍稍涨了一点点,一港币大概可以换到0.16美元。
去年十月份,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到每盎司41.5美元,超过官价18.57%。
到了今年一月份,价格已经飙升到了42美元,也就是许多年刚才听到的价格。
与此同时,在白头鹰那边,此时的白头鹰已经开始联合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等八个国家于今年年建立黄金总库。
预计将会拿出2.7亿美元黄金,负责维持黄金价格,并采取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向白头鹰兑换黄金。
众所周知,在二战之后,全球成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这个体系是实行双挂钩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际货币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但在一九六零年,美元的收支情况不断恶化,市场立马就作出了反应:黄金涨价!
当然了,涨幅十分有限,毕竟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实很能打。
直到七十年代,这个体系才瓦解。
所以六十年代,黄金价格始终都是非常稳定的。
“那么请问你们这边回收黄金么?价格又是多少?”
许多年闻言点点头,然后再次提问。
工作人员顿时大喜,但谨慎着回答。
肯定收黄金啊,港岛的大街小巷,不要太多的货币兑换和黄金回收的店铺。
毕竟这门生意可是非常赚钱的。
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人都是从港岛这边前往欧美、南洋等国外地方。
这些人当中大部分都携带了不少金银细软,从四十年代开始,到六七十年代,在港岛干黄金回收生意,能赚不少钱呢。
甚至有不少黄金门店,都是一店传三代,人走店还在的那种格局。
而对于银行来说,回收黄金,本身就是工作之一,怎么可能拒绝这送上门的生意呢?
十多分钟之后,许多年拿着一沓一万多元港币的现金,揣兜里,从银行出来了。
他只是出手了一块很小的黄金,换回来了一点现金。
在港岛自由活动,许多年怎么可能不趁这个机会,采购一番呢?
很多东西不能在京城用,但粮食可以购买吧?
海鲜也可以购买吧?
还有很多干货、中药材等等,不少东西,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