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八章,海鲜和汽车(求订阅)(4 / 7)  四合院之我是许多年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斑这些海鲜,如果是死鱼的话,吃起来就没有那么新鲜了。

    作为清蒸鱼类的极品,老鼠斑、东星斑等珊瑚鱼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海鲜。

    并且,坊间流传的一句话:老鼠斑、苏眉、海红斑、青衣才是港岛粤菜身价极高的“四大鱼王”。

    从四十年代开始,粤菜就在港岛这片区域盛行开来,各类酒肆、大排档等纷纷从那个时候兴起。

    经过五十年代的极速发展,加上港岛经济的起飞姿态,造就了粤菜的繁荣。

    进入六十年代之后,那些酒肆老板为了可以更好地收割富人的钱财,自然要投其所好。

    因此四大鱼王、八大海鲜等等名头全都被他们打了出来。

    尽管一开始,只是通过厨师、服务员等来宣传,但十几二十年下来,早已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

    特别是八大海鲜之首的鲍鱼,这玩意儿更是被酒肆老板和海鲜干货店老板们给玩出了新花样。

    一头鲍、二头鲍等等之类的说法,层出不穷。

    毕竟在明清时期,鲍鱼就已经跻身八大海鲜之首了。

    加上港岛本身就处在海边,海鲜产品极为丰盛,海鲜文化也就因此盛行开来。

    许多年在上辈子也品尝过不少海鲜,吃过不少粤菜馆,当然知道这些海鲜文化了。

    一千多港币在六十年代还是很值钱的。

    这个时代的港岛,一个文员的月薪大概是一百块钱到三百港币左右,而此时的公共房屋月租大概是在八十到两百港币之间。

    一套普通的私人住宅是一万五千元到两万五千元。

    港岛经济已经展露出腾飞姿态,从工资和工厂数量也可以看出一二。

    五十年代,港岛注册工厂的数量仅仅只是三千而已,但到了一九六零年,却暴涨到了一万出头。

    增长得非常迅猛。

    主要是各类工业大量需求劳动力,才会促使港岛的制造业兴旺发达起来。

    买完海鲜之后,许多年分了三批次来运走这些海鲜。

    他跟海鲜老板说他有开车过来,是九龙那边一家新开的酒肆的老板小舅子,所以他自己来运输这些海鲜上车就可以了,反正他力气大。

    一开始,老板们只是将信将疑,毕竟这样的大顾客,海鲜档的商贩都很想讨好他。

    可随着许多年直接担起四百多斤重的鱼缸,老板们顿时都目瞪口呆了。

    这个时代确实有不少大力士,为了讨生活,肩膀多次扛起三四百斤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

    特别是海鲜档这样需要干重活的地方,大力士也是不少的。

    然而,许多年穿着光鲜亮丽,看起来个子虽然很高,但身材偏瘦,怎么就把四百多斤重的鱼缸给担起来了呢?

    许多年并没有理会老板们,而是担起鱼缸先离开了。

    走出华贵村,来到一处偏僻的地方,确认四下无人之后,这才立马把鱼缸里面的鱼和水给一起收进空间里面了。

    没有汽车就是这样麻烦,他还得故技重施,再来两轮。

    如果有汽车的话,直接把车子怼到海鲜档门口,那样就简单多了。

    不过也没有关系,反正多担几轮,就当做是训练了。

    话说最近这段时间,他都在路上,没有好好训练了。

    也就是前两天,待在唐楼后院的房间里,简单训练过。

    但毕竟不是正式训练,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室内和室外训练的差异,早在五九年的全运会之前,许多年就已经玩明白了。

    前后花了大概十多分钟,许多年总算把那一千多块港币的海鲜,全部放回空间里面了。

    刚才路过一个海鲜大排档的时候,许多年看到了菜单,肉碎粥两毛钱、牛腩饭一块五毛钱、肉包一毛钱。

    这个物价算的比京城那边贵了一些,但这边的工资也普遍比京城高很多啊。

    毕竟港岛这边,就算是一些洗碗阿姨,现在的工资也有八九十了,平均薪资肯定破百了。

    然而京城那边的平均薪资却只有三四十块钱,更何况还有广大的农村地区没有算进去。

    所以,真的没法简单比较。

    许多年没有在大排档吃饭,而是在路边拦了一辆出租车回唐楼了。

    尽管他是被于光元特许外出逛街,但中午回去吃饭,会更好。

    出租车并没有直接停在唐楼,而是距离唐楼还有一公里的地方,把许多年放下来了。

    等出租车离开之后,许多年这才在附近找了个没人的地方,赶紧把自己身上的衣服给换了回来。

    油光锃亮的皮鞋虽是好看,但这样穿着回唐楼,许多年肯定要被骂了。

    还是黑色中山服和千层底穿着舒服多了。

    回到唐楼之后,许多年先是去找于光元汇报,结果后者在开会,没人搭理他。

    他只好先去食堂吃饭了。

    华润公司的大部分布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