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86章 以军促科(第二更,求订阅)(2 / 3)  回到过去做财阀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亿出头。

    至于苏联,虽然没有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但是根据西方的估计,在2600亿到3000亿美元之间。

    所以从GDP上来说,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建设,SEA的GDP已经做到美国的五分之一,苏联的二分之一,妥妥的老三。

    但这也只是经济。

    “我们的经济是苏联的一半,但是军事力量,却远远落后于他们,当然,我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在军事力量与其进行一场竞赛。”

    李毅安耸耸肩,说道:

    “相比于军事规模上的竞争,我更倾向于军事科技上的竞争,我们需要增加军费支出,不然科学感觉就没有强有力的支撑,就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SEA是一个1500亿美元的经济体,军费开支一直维持在四五十亿美元的规模,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想了一下,李毅安又说道。

    “一直以来,军队都承担着不少科技领域的研发任务,要维持目前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就必须加大投资规模,这有助于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所以增加军费就是必然的选项。毕竟,有很多科研项目,只有在军方的支持下,才能进行下去。”

    其实,这就是冷战期间,人类科技能够快速发展的根本,因为企业是要赢利的,尽管企业会进行许多前瞻性的研究,但是他们进行的前瞻研究,都那种有发展潜力的,是可行的。

    而相比于企业,军方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更多是探索性的,他们研究的目的,不在于确信它是可行的,而是通过研究证明它不可行。

    别看他们的差别不大,但实际上通过研究证明他的不可行是需要花钱的。但是口头论证不可行,成本更低。

    而在科学研究中,仅仅只是口头的论证并不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的结果,有时候是需要进行实际试错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

    在科学研究中失败往往并不一定是失败。毕竟,失败的研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收获。

    就像“星球大战计划”,其进行的上千项研究之中,有超过80%的项目在当时看起来都是不可行的,只有不到20%的项目是可行的。

    但最神奇的地方是,那80%不可能的项目,在随后的四十年中,被不断的证实是可行,而且很多美国大公司,接连军方获得了专利或者研究转让,那些看起宛如科幻一般的研究,在企业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而军方不惜工本砸钱式的研究,还深刻改变了科学思维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面对军方的要求,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这促使他们不断创新思维,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不仅推动了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也为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这种良性的循环,却随着苏联的解体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为没有生存带来的危机意识,人类的创新和想象力都会受到某种限制。

    纵观影响人类最为深刻的两个科学爆发期,一个是二战,一个就是冷战。

    至于冷战后以及新世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过只是在炒冷战的剩饭,也就是到新世纪20年代人工智能的曙光,才让稍有些新意,可问题是,人工智能,在冷战期间,也是美苏两国军方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

    所以,仍然还是……炒冷饭!

    从人类科学的角度发展来说,冷战绝对是人类科学发展速度的最顶峰,在生存危机的迫使下,人类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其他的什么军事竞赛了,什么国威竞赛之类的东西。李毅安没有一丁点儿参加的兴趣。

    军事竞赛?有意义吗?

    苏联人造了4万多枚核弹头,巅峰时期仅仅只是坦克就拥有5.5万辆,各种装甲车辆近10万辆。现役战斗机超过1万架,超过550万军队操作着这些先进的战斗武器。

    在那个时候,浩浩荡荡的苏军军靴在莫斯科红场响起的时候,全世界都要为之颤抖,美军看到他们的时候,心里既颤抖又羡慕。

    可是然后呢?

    红旗落地,苏联瓦解。

    浩浩荡荡的大军一枪未发,便成了昨日黄花。为世界大战准备的庞大军队。从此成为绝唱。

    这就是军事竞赛的结果。

    相比于军事竞赛,李毅安更倾向于进行一场科技竞赛。

    “科技!”

    李毅安点着一根雪茄,然后看着弗朗茨说道: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很多前沿性的研究,而军方是对新技术最为敏感的单位,有了充足的军费,他们就可以进行更多的研究,支持更多的研究项目,毕竟,一直以来,我们的建军方向就是以高科技为方向。”

    微微点了点头,李毅安加重语气说道:

    “对,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接下来我们会实施更为庞大的发展计划,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进一步增加军费。”

    那个更为庞大的发展计划,指的当然就是星球大战计划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