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守府正在造册授田,按照苏夫子的说法,今年先种上一季豆,等到明天开春就可以种粮食了。”
“赐姓他们有抵触吗?”
李存真摇头说道:“将军赐姓,大家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抵触呢?”
这些甘凉西军失散在西域已经久了,他们也和西域诸国诸族通婚,还保留族谱姓氏的纯血汉人早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比如眼前的李存真就有西域人面貌的特点,他家族还是碎叶地区甘凉西军的领袖家族,其他甘凉西军就更是如此了。
有一些家族甚至在传承中丢了姓氏,或者使用当地人的姓氏。
来敦煌的人中,也不全是甘凉西军,其中还有一些不满高昌王室统治,被高昌王塞进来的异族,也都被打包送到了敦煌。
对于这些人,苏泽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赐姓。
那些还保留汉人姓氏的,就让他们保持原来的姓氏,而忘记姓氏或者使用胡姓的,苏泽都赐予新的姓氏。
这三千人中,能选为精兵种子的士兵和家人,全部被苏泽赐予苏姓,苏泽以孝文帝授田制度为标准,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授田。
独身的男丁或者未婚配的女子没有田地可授,男丁授予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
这条政策自然是鼓励这些新归附的人口组成家庭,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有了家庭的牵挂,才能更好的努力生活。
苏泽敦煌以南建立三长村,任命三长造丁册和田册,并没有将这些精兵种子招募入伍,而是让他们开荒土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只是偶尔在农闲的时候,才进行一些简单的军事训练。
还是那句话,必须要让这些归附的人和苏泽这个集团建立联系,战场上才会更加拼命。
苏泽今天来的这个村子全部姓苏,位于【劳民伤财的西域相水师】苏淼建造的引水渠一期工程边上。
村三长都跟在苏泽身后,在检查了田册丁册后,苏泽竟然带着一众下属来到了田间,吓得村三长赶紧跟上。
虽然没赶上春耕,但是家家户户都在田里忙碌,翻整土地,修建灌溉设施,一副忙碌的景象。
苏泽又向身边的安娘子问道:“牛都授下去了吗?”
安娘子说道:“敦煌郡的户科已经将牛授予了百姓,五户为一保,一保共用一头牛,这些牛算是官府借给他们的,老病伤死都要向村三长报告,然后报告给敦煌城。”
安娘子的记忆力极好,她说道:“这个村子上报病死耕牛一头,是半月前苏一指苏神医来给另外一头耕牛治病发现的病牛。”
苏泽点点头,苏一指这家伙虽然有【佛手魔心】这个词缀,但是他也不是随便乱杀的。
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是挑选最有希望治愈的牲畜来治疗,处死已经治不好的牲畜。
苏泽让他带着弟子巡视各个村子,倒是也发现了不少治不好的染疫牲畜,反而拯救了更多的牲畜。
苏泽对于这个村子的建设还是很满意的,他对着安娘子,也是对着身后的村三长说道:
“耕牛要多加强巡视,禁止转授,私授,私自屠宰的现象,一旦发现就要重罚。”
苏泽知道,任何一个体制在创立初期总是高效并且廉洁的。
但是随着运转时间久了,就会滋生腐败和低效。
所以乘着现在手下官僚机构规模不大,还能相对清廉的时候,将前期的蛋糕尽可能坐大,等到真的打起仗来,自己要领兵出征,就顾不得后方了。
这些日子,苏泽也抓了一批腐败的吏员和村三长,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手下的官员都保证了清廉。
“去下一个村子吧。”
苏泽离开忙碌的农田,向着下一个村子而去。
下一个村子的人都姓慕容,这个村子规模比刚才那个苏家村小,分到的土地也是引水渠支流的土地,但是这个村子同样充满了干劲。
到了这个村子,慕容绍宗就带着苏泽介绍起村子的情况,因为这是苏泽“授兵”给他的村子。
授兵制度,其实可以发源于东吴孙家使用的制度。
不过东吴的授兵制度弊端也多,苏泽现在也只是权宜之计,也修改了东吴授兵制中的一些问题。
当年孙策起家的时候,麾下不过数千人,其中还包括了从袁术处讨还的“孙坚旧部千余人”,势力十分孤弱。
更大的问题是当时孙策的名望和职位都很低。
他不是刘备这种中山郡王之后,也不是曹操这样的世家子弟,讨伐董卓的时候就是一方诸侯身份了。
孙策的官职很低,恰恰和现在的苏泽一样,他这个安西将军只能授予十名朝廷正职,而军中职位也就是听起来好听,没有俸禄和实质上的好处。
而官员制度,也不是现在的苏泽可以轻易修改的,只要他没有造反,就必须按照朝廷的规定来。
所以苏泽用了孙家的“授兵”制度,就是将一个新建的三长村,作为预备兵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