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家已经寥落,反而是父皇最后一任皇后高氏得到重用,权臣高肇秉政多年,在兄长宣武帝驾崩后才被政变驱逐。
但是文明太后能够善终,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而且父皇也维护冯太后的声望,继续执行文明太后的政策。
所以对陈留公主来说,那位世人口中英明圣武的父皇,并不是她学习的对象,反而是这位手段了得的文明太后,才是女人能学的典范。
检查完了账目,陈留公主这才说道:“名单上的几个人,笼络的怎么样了?”
绿珠叹息一声说道:“也不知道苏将军怎么搞到这份名单的,名单上的都是真正有才的,他们都不肯收下贵重礼物。”
陈留公主点头说道:“我也惊讶于苏郎看人的眼光,他直接给我的名单,观察下来都是朝堂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也不知道苏郎是如何慧眼识珠的。”
绿珠也点点头,苏泽真的是慧眼识珠。
洛阳的官员士子不少,可大部分都沉浸在这奢靡风气中,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就很不容易了,品德好又有才能的就更少了。
甚至在九品中正制度下,洛阳年轻一代中品德不行能力行的都很少。
苏泽能从这么一堆屎坑中挑出明珠来,这份识人能力堪称妖孽了。
能和他相比的,也就只有点评过苏氏兄弟的常景了。
当然,陈留公主也不可能直接和这些英才相见,毕竟她这个公主结交士子也太奇怪了一些。
陈留公主是通过诗会来拉拢名单上人的家眷,而通过和这些人家眷的接触,陈留公主大概就能知道这是个什么品德和才能的人了。
治家严谨的,往往个人品德不错。
妻子有见识的,往往个人才能都还行。
苏亮,羊侃的妻子,在洛阳官员的妻子中,也都算是品貌兼优的了。
这一招自然也是和文明太后学的,当年文明太后就经常召见朝廷命妇进宫,用这种方式来考察朝廷官员的水平。
虽然这套方法并不那么科学,但是好歹也是一个信息渠道。
陈留公主说道:“时机未到,先结一个善缘就好了。”
——
元宵之前朝堂是不处理政务的,清河王这段时间没有被宣召入宫,就在家中举办宴会。
不过显然最近清河王的兴致不高,宴乐结束后就匆匆散了席,接着在书房商议起朝堂的事情。
今日赴宴的都是清河王的嫡系,吏部尚书崔亮坐在侧座,剩余都是投奔清河王的高门子弟。
清河王拿起一封军情急报说道:
“崔延伯丢了岐州,丹阳公上书保他,请朝堂让崔延伯继续戴罪立功。”
崔亮说道:“崔公战败非战之罪,丹阳公麾下也缺大将,这事木已成舟,我们也阻止不了。”
清河王也点头说道:“太后对崔延伯印象不错,就不要让人弹劾崔延伯了。”
接下来是南方的情报,崔亮说到:
“南面那位又改元了,刚过完年就改元普通。”
清河王的文化底蕴不错,他说道:“王意不普大而皇,则道不能正直而方,这萧贼好大的口气啊。”
这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的名句,是董仲舒对于圣王世界的政治纲领。
崔亮又说道:“普通,普通,普天之下大通,这是南朝又有北伐的想法了啊。”
在孝文帝时期,北重南轻的天下格局还是很清楚的,孝文帝迁都洛阳,就是想要完成天下一统的功绩。
只可惜孝文帝壮年而亡,宣武帝时期打了很多仗,反而在对南作战中大败。
这之后南北互相争夺,直到浮山堰之战中南梁也伤了元气,这才平稳了几年。
这段时间的萧衍修养生意完毕,估计是又觉得自己行了,今年改元普通,是又有了北伐一统天下的想法了。
清河王忧虑的说道:“朝中奸臣不断,关中又在叛乱,若是南朝北伐当如何是好。”
众人都沉默了,现在的大魏当真是内忧外患。
不过这些都和洛阳公卿有什么关系呢?
这两个话题只能算是开胃菜,接下来讨论的才是大家真正关心的问题。
过完年,就是朝堂举荐选任官员的时候。
这伴随着一大批的岗位调整,也是投靠清河王的高门大族们分赃的时候。
世家子弟的任用、考功、升迁,那些重要岗位出缺需要调整,崔亮如数家珍的列出来,众人开始为了自家利益激烈的讨论起来。
现在这官位是越来越难分了。
讨论到了半夜,依然有几个关键位置争执不下,清河王只能决定明天再议。
孝文帝时,州刺史一级的门第,子弟还有机会做到刺史一级的官位。
在宣武帝时候,做到郡守都难。
等到了今朝,别说郡守,能入仕做官都要等上几年,最后能以县令这个级别的官员退休,都已经是不错的结果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