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5章 攻城之法(2 / 3)  单机南北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牲口就是劳动力,马牛羊骆驼,这对于农户来说就是重要的资产。

    如果也不愿意要牲口的,苏泽就动员他们去河州凉州,或者许诺他们秦州的土地。

    河州凉州地广人稀,苏泽正在开发河湟谷地和敦煌以南的平原,这些地方还有足够的土地可以授田。

    但是根据陇西郡的报告,虽然做了很多动员工作,但是大部分百姓不愿意授予外州的土地。

    这也是正常的,农民都是安土重迁的。

    这是一种根源于农民本性中的不安全感。

    在穿越前,苏泽还不能理解农民对于土地的执着,但是现在他能理解了。

    这是一种根植于血脉中,对于饥荒的恐惧感。

    《大明王朝》中的改稻为桑,抛却了层层贪官污吏的盘剥,如果就从这件事上来说,为什么百姓还是不同意?

    按理说,将粮食改种成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用这些收益来购买粮食,这才是最有利的选择。

    这个模型在现代人看来是合理的,但是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土地产出粮食,就是产量低一点,税赋高一点,但是家里有粮食就饿不死人。

    可如果改稻为桑,种植的桑树没办法吃的,这等于将粮食安全全部寄望别人,对于农民来说,就等于就身家性命寄托给别人。

    如果商人运不来粮食怎么办?

    如果粮食涨价怎么办?

    如果改稻为桑的丝绸卖不出去怎么办?

    还不如种粮食踏实,好歹能活下来。

    同理就是搬迁了,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周围都是亲戚和邻居,在自己的土地上熟悉种植作物,了解土地上的气候和土质,就算是土地少一点,就算是粮食产量低一点,只要饿不死人,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的。

    所以历史上几次大迁徙和大开发,都是在战乱时期完成的,一方面是百姓逃避兵灾离乡,一方面就是军功屯田授田完成人口迁移。

    只靠着多授土地,就要吸引百姓过来开垦土地,这是不现实的。

    苏泽用牲畜补偿和外授土地,两条办法让府兵选择,才算是解决了三十座折冲府的授田问题。

    这也是他没有余力在陇西郡建立更多折冲府的原因,因为手上的钱实在是不够了。

    因此苏亮发愁的事情,就是这些伤亡士兵的抚恤问题。

    苏亮又说道:“按照将军出征前的约定,战死者给粟八十斛,赐白绢一匹。”

    “家中有成年男丁者授田不追回,转授其;无成年男丁者,妻子不改嫁的,先授其妻,等男丁成年再授其子。”

    “无丁者则半授其父兄,以祭田供养之。”

    这一条也很容易理解,授田制是成年授田,死后追回,如果战死就追回授田,那战场上就没人拼命了。

    父亲战死将授田转授给儿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男丁未成年先暂时授给其妻,但是这一条要求妻子在儿子成年前不能改嫁,放在现代肯定是被要被喷惨了,但是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有意义的,这是防止战死士兵被人吃绝户的保护措施。

    而实际上,在古代社会,类似“贞节牌坊”有时候反倒是对妇女的一种保护。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之后,就被兄长逼着改嫁。

    刘兰芝还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如果是普通百姓家里,丈夫战死别说是娘家了,就是婆家也会将儿媳妇想办法卖出去。

    这就是现实的残酷性,很多人为了未成年子女不愿意改嫁,也会被公婆不容,如果连家族都没有的寡妇,那就肯定要被吃绝户了。

    所以法令规定不改嫁的时候,妻子拥有战死丈夫的授田,这是给寡妇增加了经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女子也就有了对抗公婆和父母的底气。

    如果不改嫁,将孩子抚恤成年,这个家庭就能继续得到土地,那公婆也不会为了一点改嫁的彩礼将儿媳卖了。

    儿媳身上的田关系到孙子日后的授田,那娘家人要抢人,婆家也不会答应。

    至于要抛弃未成年子女改嫁的,那官府也不拦着,只要你放弃丈夫因为从军授田就行了。

    苏亮又说道:“这么多伤亡,军府又要有一大笔开支了。”

    听到这里,就算是最不把普通士兵当人的侯景都沉默了。

    他们在战场上作为筹码消耗士兵,给军府是如此巨大的一笔负担。

    苏泽斩钉截铁的说道:“付,一定要付!”

    “承诺给百姓的抚恤一定要到位,不仅要付,回头我要给令绰写信,一定要督促确保抚恤发放到每个伤亡士兵家中,却不可有胥吏从中贪墨!”

    苏亮点点头,他说道:“米粮绢帛还好说,主要是之前承诺的折田授牛和驴羊等牲畜,这些还要凉州那边尽快运过来。”

    苏泽说道:“本将军这就给安娘子写信,让她从河西组织商队,将牲畜运到陇西来。”

    看到苏泽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