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7章 我打苏泽!(2 / 3)  单机南北朝首页

护眼 关灯     字体:

上一页目录 纯阅读 下一页

身体不舒服你就退下吧,我自己洗漱。”

    吕秀宁那股悲伤的情绪已经过去了,她抬起泪眼看着苏泽,这狗东西又对自己呼之即去。

    想到自己刚刚脆弱的样子被苏泽看到,吕秀宁觉得又羞又臊。

    一想到这里,吕秀宁气由心生,再次鼓起巾帼女将的勇气来。

    谁说这事情就要男人主动的?

    她扔掉手里的水盆,一下子冲到苏泽面前。

    苏泽惊得要退,正准备呼叫帐外的苏备,却被吕秀宁一口吻住了嘴唇。

    长长的一吻过后,吕秀宁捡起地上的水盆,直接从苏泽的帐中离去。

    这是,自己被袭击了?

    苏泽第一个想到的是反思自己是不是松懈了,如果吕秀宁是刺客,那自己岂不是死得最窝囊的穿越者?

    苟道还没大成,这可是随时可能嗝屁南北朝啊。

    苏泽决定以后无论是见谁,都要带着苏备在身后。

    日后还要召唤几个护卫性质的内侍和女官。

    等等,女护卫,这不是有一个现成的人选吗?

    还是南北朝好啊,没有经过宋明礼教的束缚,还有这样的胭脂马。

    苏泽预感自己驯服这匹“胭脂马”,也就隔着一层膜了。

    ——

    第二天,封述就从苏泽手里带走了自己的新手下。

    这些日子封述都在完善他的《十科条》。

    按照苏泽的建议,封述梳理罪名,就这些罪行分成“不赦重罪,重罪,轻罪”。

    不赦重罪,顾名思义,就是遇到大赦也不能赦免的罪行,这是要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

    重罪则是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但是可以酌情减免的。

    最后就是轻罪了,所有的轻罪都不能重判,厘定轻罪的最高判刑标准,这就是最近封述在做的工作。

    此外还有杜绝私刑,将从秦末到现在积累等各种残忍畸形的刑罚统一化。

    苏泽认为,只有让百姓知道做什么事情是犯法的,才能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

    犯了什么事情会受到什么惩罚,只有这样的标准建立起来,人们才不会犯罪。

    封述更是觉得遇到了知音。

    律学在秦代是显学,在汉初也有不少律学世家,他们专门钻研律法。

    但是律学自董仲舒以后,就被儒家改造成了维持统治的工具。

    儒生认为钻研律学,会让百姓争讼,从而败坏民间风气。

    而儒学也在强调律法的不可测,用这种不可测来恐吓管理百姓。

    正所谓是“刑不可知,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

    比如当年战国的时候,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向百姓公布法律条文。晋国的叔向致信予以谴责,信中说到:“民知有辟,则不忌於上。”

    也就是说百姓知道律法后,就知道官员只能根据律法来惩罚自己,那就会失去对上官的畏惧,从而产生专门利用法律来滋事的刁民。

    这条精神贯穿于整个唐以后的律法精神中,在苏泽看来就是古典律法的糟粕。

    封述的想法,更接近于“子产铸刑书”,通过让百姓知道法律中禁止什么,从而教化百姓不触犯法律。

    封述又要帮着苏泽编纂科条,又要帮着苏泽处理梁州的案件,可以说是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

    看着封述的成果,苏泽感慨幸亏现在还是南北朝。

    现在还不是那个儒学独大的时代,反而是一个儒学式微的时代。

    经过几百年乱世还活下来的儒生,基本上都是王猛、崔浩这样的实用主义者。

    儒家甚至都要和佛教争夺意识形态高地,苏泽偷偷修律这种事,也没有人意识到不对。

    封述忙着修订科条,这种充实的生活也正是他想要的。

    但是再加上对付汉中杨家,封述就有些忙不过来了,所以才向苏泽讨要能通晓律法的属下。

    本来封述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是他一番考较下来,发现苏泽推荐的这五个人竟然都能通晓本朝律令。

    这让封述有些惊讶,苏将军到底是从哪里网罗的这些人才啊?

    在封述看来,苏泽推荐的这批人中,以苏原(【坚守原则的刀笔吏】)最是得力。

    封述也是世家弟子,他当然知道苏泽用他是做什么的。

    在封述这样的律学大家看来,汉中杨氏可以说是破绽百出,都不用罗织罪名,他们本身的违法行为就足以搬到他们了。

    这种时候,反而要保证程序上的正义,这样才能让其他家族无话可说。

    而且封述作为有志于修订天下律法的律学大家,也天生厌恶那种操持律法打击别人的刀笔吏。

    有专业人士(封述)带领,又有业务娴熟的刀笔吏打下手,在负责巡视完南郑附近的田庄后,梁州刺史府颁布政令,要求各地审案断案的律官文吏集中到州城南郑,参加律学考核,不合格的不得继续审案。

    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