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了江阳王元乂,但是依然惶恐不安。
朝廷派中书舍人张文伯出使徐州,巡查地方,但是元法僧在徐州所作所为已经引起了整个徐州上下的愤怒,元法僧害怕当地豪族向张文伯告状,就在路上截杀了张文伯。
等杀了人之后,元法僧又开始惶恐,害怕朝堂发现他杀人的端倪,免去他徐州刺史的职位。
于是元法僧向萧衍写信,请求以北徐州之地归附南梁。
陈庆之看着自己侍奉了半辈子的君主,他明白萧衍的心思。
浮山堰之败后,萧衍对于北伐的雄心壮志消退,不愿意再打这种灭国规模的战役了。
而北魏也在宣武帝后朝政混乱,所以双方的争夺都集中在边境的城市上。
比如《与陈伯之书》中的陈伯之,先是带城投降北魏,接着又重新投降南梁,这种反复横跳的边关大将不少。
这边北魏的北徐州刺史写信给萧衍要投降南梁,南梁的南徐州刺史皇子萧综写信给萧宝夤要投靠北魏。
这种奇观也只有在南北朝时期才会见到。
如果元法僧真的要投靠大梁,那确实是夺取徐州的最好机会。
徐州作为江淮重镇,战略意义毋庸置疑。
只是那元法僧到底是不是真的投降,万一这是北魏的陷阱,故意引诱南梁大军北上埋伏呢?
随着年纪增长,萧衍曾经通过军事手段北伐一统天下的壮志消退。
他就像是一个日益谨慎的老商贾,已经不想着开拓新的商路,只想要将原来的生意做好。
如果有可以投资的项目,萧衍也不介意用点小钱投资一下,但是让他下重注是不可能了。
萧衍看着陈庆之说道:
“子云,给你三千兵马,让你去北徐州接应元法僧,你可愿意?”
陈庆之没有思考,他立刻就说道:
“臣愿意!”
陈庆之等待这样的机会已经很久了,他从担任萧衍的属臣开始,就一直想要进步。
只可惜陈庆之的门第实在是太低了,只能从萧衍身边的近臣开始做。
这些年来,他将萧衍赏赐的积蓄都用来蓄养门客,勉强够拉起了一支亲信部曲。
虽然萧衍只愿意投资三千兵马,但是陈庆之还是想要抓住这样的机会。
萧衍将陈庆之扶起来说道:
“若是能取徐州,不失将军之位!”
陈庆之激动的全身颤抖起来,虽然在文化上南朝要比胡人建立的北魏开放包容。
但是萧衍登基以来,执行了比北朝更加严厉的门第制度。
萧衍将本来在刘宋时期已经衰落的东晋高门重新抬起来,按照门第授予他们官职。
萧衍这么做,大概也是有感于南齐末年武人藩将专权的教训,他认为推广儒学,任用这些“品德高尚”的高门子弟,能够扭转南齐末年的社会风气。
不过在更新提拔这些东晋高门之外,萧衍也提拔了当年跟随他在竟陵王萧子良麾下的友人,比如沈约、谢眺等人,也将他们提拔成高门。
为了安置这些上品高门,萧衍还不断新设州郡,南梁州一级的行政区划,是北魏州的两倍还多,其中有的州所辖的区域只有一郡一县。
陈庆之门第太低,虽然从资历上他很早就追随萧衍,但是依然被视作“恩幸”这类的臣子,被南梁高门出身的大臣轻视。
这次终于有了立功的机会,陈庆之自然格外珍惜,准备将自己蓄养的门客私兵全部带上。
萧衍又说道:
“益州那边可以作为偏师,朝廷大军不能轻动,可以让南平郡王带领益州兵试试,听说如今占据益州的索虏将领苏泽是个羽林军户出身,在梁州不得人心,若是能攻下汉中,那也是意外之喜了。”
——
梁州,武兴城。
除了被派往高平城的慕容绍宗之外,苏泽麾下的将领齐聚在武兴,包括留在梁州的李存真,甚至连被苏泽安置在金城的亚父李统都来了。
苏泽的妹妹苏玉瑶也随着亚父来到了武兴,此外苏泽还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女儿。
安娘子怀抱着女儿见到苏泽的时候,他真正感受到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
有了子嗣,苏泽感觉自己和这方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只不过在面对安娘子的时候,苏泽又想到吕秀宁,好在两女似乎都明白自己的身份,并没有针锋相对的意思。
李统见到苏泽也是感慨万分,谁能想到那个普通的羽林士卒,竟然能拥有如此的基业?
“亚父老了。”
苏泽敬重李统,让他也旁听军议,但是看到李统头上的白发,苏泽感觉不是滋味。
“军议的事情,我也听不懂,还是让我练兵吧。”
在河州的时候,李统没日没夜的练兵,帮着苏泽训练出几批弓马娴熟的羽林骑兵。
苏绰从后方运上来的骑兵,十个有九个都是接受过李统训练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